<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03326</p><p class="ql-block">文字:闻于</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在遍地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南方城市里生活,总让人感觉这里的秋天,似乎被酷暑与寒冬挤压得有点边界不清,因而少了几分秋季的萧瑟与意趣。</p><p class="ql-block">我记忆里的秋天,是田野收割后的空旷;是瓦屋炊烟轻飘时的悠然;是骄而不烈的秋阳;是爽而不冷的秋风;是清而不急、潇洒三角梅花瓣的秋雨;是温馨如初、悬在红砖厝檐角的秋月。</p><p class="ql-block">每当街边小巷飘来糖炒栗子的焦香,混着晚桂的香韵沁人心脾时,总会勾起我挥之不去的寻秋念头——渴望能寻回隐藏心底那份秋意,邂逅不一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深秋的一天,老友邀我同去走访一都镇后溪村。未曾料到,一次短暂的游历,竟然了却了我多年的寻秋夙愿。</p><p class="ql-block">早有耳闻藏在深山的后溪村,是尚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当我们踏上这片群山峻岭时,这传言果然不虚——层层叠叠的山峦像天然屏障环抱着村庄,将清幽静谧牢牢锁住。从董斜、坪坎头、火烧峦等自然村山涧溪流汇聚而成的“后溪”穿村而过,故名“后溪村”。清澈的溪水看不见半点杂质。秋阳洒在溪面上,溪水泛着澄澈的波光。山风裹着草木的清香与溪水的凉意,把未被惊扰的秋色送进每片山林、每处村落。昨夜一场秋雨,黄红相间的秋叶随意飘落在湿漉漉的山路上。溪旁的野菊沾着水珠在傲然绽放。乌桕叶不时从枝头落下,透红的叶片衬着溪水打着旋儿漂向远处,像在引领我们去探寻这片“处女地”里更原始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顺着小道往村里走,儿时熟悉的秋景竟悄然重现在眼前:村边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风一吹像起伏的金浪。镰刀“唰唰”划过稻秆,混合着人们的谈笑、孩童追蜻蜓的嬉闹。我仿若又看见母亲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流淌,却顾不上擦一擦。母亲说:晚稻得赶在寒流来前把它收割回家,不然一场秋雨就可能毁了收成。晒谷场上脱谷机的声响,还有小孩嘴里嚼着稻秆的清甜……这些藏在记忆里的秋景,竟在这深山村落里一一重现。</p> <p class="ql-block">最惹眼的是家家户户屋顶与房前竹架上的晒秋图——连片的圆形竹筛里,摊晒着橙红的柿子、油亮的蜜饯红薯片、浅白色的萝卜条……村口那块“后溪革命老区村”的石碑,也静静立在秋阳里。老奶奶递来的红薯片甜在嘴里,而石碑上的红色印记却暖在心里——正是当年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如今这深山里悠然的烟火与丰收的秋景。</p> <p class="ql-block">跟着向导,沿着溪流往村后走去,山势渐渐陡峭。行至火烧峦自然村,才算见着了深山的景趣——乌岩山麓的漫长山谷里,浓荫蔽日到几乎挡住前行的路,森林茂密得能听见叶片相互摩挲的声响。脚下古驿道上的青石,已在岁月中被打磨得光滑似镜,那闪着光泽的石块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强大力量。向导说,这条驿道是古代三县市的“交通枢纽”。秋阳透过密林缝隙洒在驿道上,光影斑驳间,仿佛隐现当年行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向导指着不远处险峻的山崖说:“那是‘红军峦’,以前叫‘红茹峦’,因深山里盛产红菇得名。峦中好几个能容纳成人居住的山洞,革命时期为共产党游击队员提供了安全的住地,躲过‘白狗子’的搜捕,村民们便敬称山洞为‘红军洞’,红菇峦也被称为‘红军峦’。”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望去,密林遮掩的山崖间隐约能看见洞口轮廓,秋风掠过崖壁,似在轻声诉说那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史。</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古驿道深入,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块国务院1997年设立的三棱柱形大理石界碑。一脚踩三县市的奇妙体验,对这片深山土地多了几分敬畏。驿道旁,清代道光年间修驿道的断碑、光绪年间的山神庙依稀可见。古驿道周边,茂密的森林中藏着多种植物国宝:有桫椤旺盛生长——它名列中国国家一类八种保护植物之首;还有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也在山坡上昂首挺立。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不远处的连大妹故居与“连大妹公园”——这位1933年投身革命的女交通员,曾乔装成“乞食婆”,通过这条古驿道,到福州城内接头人那里,取回四支驳壳枪藏在怀里,机智闯过层层关卡的盘查,将枪支安全送到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她的革命事迹刻在公园石碑上,与山间的红叶、古驿道的青石相映,悄然成了深山中最厚重的秋景。</p> <p class="ql-block">在“秋色连波、白露为霜”的节令中,站在这片深山秋色与红色遗迹交织的土地上,我终于明白:寻秋,寻的从不是别处的风景——是故乡烟火里的温暖,是心底的记忆,更是先烈们在深山密林中用热血铸就的岁月静美。这场寻秋之旅,我不仅找回了心中的秋,更寻到了红色革命遗迹,读懂了“红军峦”一字之变里的敬仰与怀念——深山秋景虽美,却不及革命先烈精神之厚重;山村烟火虽暖,却离不开先辈在险崖峻岭间的战斗。</p><p class="ql-block">萧瑟的秋风从峡谷掠过,卷起满径的秋叶,它让我更清晰地看清了秋的模样,更懂得这片深山的厚重:秋在凋零中孕育丰收,先烈在险境中守护希望。原来秋不是用来“寻”的,红色记忆也不是用来“忆”的,它们早就藏在深山的溪流里、古驿道的青石下、“红军峦”的崖洞中——藏在每一片被秋阳染透的叶子里,藏在每一处曾见证奋斗的遗迹中,等着我们去读懂它——读懂秋,便是读懂丰收的珍贵。读懂红色遗迹,便是读懂先烈的初心,读懂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怎样从革命先辈艰险与牺牲中得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