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肯尼亚”(一)

小菡

<p class="ql-block">  听完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这是她1914——1931年在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期间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小说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人沉浸在一个安静祥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听着朗读者平和缓缓的讲述,脑海里一帧帧肯尼亚大草原的画面令人着迷。突然很想将2016年12月肯尼亚的旅游经历回忆记录下来,以怀念美丽的非洲和热情善良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从上海浦东机场搭乘卡塔尔航空公司飞机飞行10小时,到多哈转机再飞行5.5小时,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下飞机人人都举着小黄本慢慢入关,当时映象最深的是机场女工作人员,都是各色的满头辫子,原来假发的起源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地导介绍,内罗毕许多与政府有关的建筑都不能拍照,我们车上一位安徽大姐从窗缝里偷拍被抓住了,一群军人围上了,查看删除还不让走,导游只好给了一百刀,才放行。</p><p class="ql-block">  这个体育场是节日总统检阅军队和游行队伍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是面包车改造成顶棚可打开的,伸出头可以观看大草原。 车上六人,二位安徽(老大 老三),二位武汉(老二,老四),一个北京小姑娘一个南京小姑娘,司机“丹”以前是军人,特别棒。一行共二台车,地导是一位沈阳大姐,轮流去讲解。</p><p class="ql-block">  我们车上热闹,处的像一家人,另一台车上不爱说话,他们司机常来玩。</p> <p class="ql-block">  司机“丹”,很灵活认真。</p> <p class="ql-block">  四小时车程来到“安博塞利国家保护区”,野牛,长颈鹿,野猪,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我们都兴奋的把头伸出车顶,四处搜寻动物的身影,老三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不停的拍照。大草原无边无际,坐在摇摇晃晃的车上,像在往天边驶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准备离开保护区,5:30要关门,一群回家的大象慢吞吞的走来,从车前通过,目送它们走远,晚霞映照着,大地宁静平和。</p> <h3>  因是旅游淡季,游客不多,住的独栋别墅,晚餐是自助餐,一位非洲大叔用浑厚的男低音唱着歌端来一些食物。<br>  </h3> <p class="ql-block">  清晨起来,看到“乞力马扎罗山” ,它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非洲最高的山脉,同时是火山和雪山。</p> <p class="ql-block">  前往肯尼亚最美的淡水湖“纳瓦沙湖”,途中观看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因为大裂谷很长,很少有国家可以装得下它。但它主要在肯尼亚境内。</p><p class="ql-block">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肯尼亚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  纳瓦沙湖—肯尼亚最美的淡水湖之一</p> <p class="ql-block">  自费65刀乘船游轮“纳瓦沙湖”,近距离观看河马,各种飞禽,船夫还撒鱼引鸟儿捕食,让游人拍照,可惜我都没有拍到。湖中岛上有钱人的别墅不少。</p> <h3>  雨水太多,把树木都淹了。</h3> <p class="ql-block">  鸟儿与人们和平共处,这边摆小摊的女人,把湖里的鱼炸了卖,傍边小孩子们在网子里放些塑料袋等东西当皮球踢,不远处的鸟儿等着人们扔掉的鱼肠子。</p> <p class="ql-block">  住的还是独栋别墅,惬意的在外廊坐着休息吃点零食,一群小猴子跑来了,吓得赶紧跑开,看它们在那横行霸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服务很周到,天还没有黑就帮我们把被子铺上,里面放上热水袋,晚上再换一个热水袋。</p> <p class="ql-block">  晚上出来看夜色,天上星星多而清晰,感觉离我们很近,住隔壁的北京小姑娘告诉我们,这是南半球的星空。</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纳瓦沙湖”,晨曦透过树林,美丽安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