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倚梅听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7192171</p><p class="ql-block">出镜:倚梅听雪</p><p class="ql-block">制图:若水老师</p> <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常有一念,欲为他人眼中之完人。于是日日揽镜自照,见面上微瑕,便生厌恶;闻人言片语,即自疑惧。久而久之,竟不知本来面目为何物,只落得一身疲倦,满心虚空。殊不知,那幸福的微光,不在远方的幻影中,而在对真实自我的全然接纳里。</p> <p class="ql-block">人固有向往完美之心,这本是向上的动力。然若此心过炽,便成枷锁。我们惯于藏起软弱,掩去缺陷,将一副精心雕琢的面具示人。面具戴得久了,血肉竟与之相连,再揭下时不免痛楚,而面具下的真颜,亦因久不见光而苍白失色。此种自欺,何异于饮鸩止渴?蒙田曾道:“我们的最大疾患,在于抛弃自我。”诚哉斯言,当我们为迎合外界的标准而扭曲本性,便已踏上了背离幸福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苏东坡一生颠沛,然他既能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亦不讳言“小屋如渔舟,潦倒烟雨里”的困顿。他接纳了命运的坎坷,更接纳了自己的豁达与偶尔的消沉,于是才能在风雨中觅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返田园,并非逃避,而是对自我本性的回归与坚守。他接纳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笨拙与贫瘠,反而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上真趣。</p> <p class="ql-block">接纳自我,非是固步自封,放弃成长;恰是成长的根基。犹如大树,必先扎根于脚下的泥土——无论这土壤是肥沃或贫瘠——方能向上生长,迎接阳光雨露。认识自身的局限,宽宥过往的过失,拥抱独特的禀赋,我们才能停止无谓的内耗,将生命的能量用于真正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幸福从来不是遥远国度的传说,它始于对自我真实样貌的慈悲凝视。当我们不再与自己为敌,内心的烽火便得以平息,一种深沉而安稳的喜悦便会从深处升起。此中滋味,便是人间至味,是生命给予那些敢于真实者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万般生活,终归是“我”的生活。接纳了这个“我”,方是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