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省会,古称庐州。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坐落于吴楚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汇处,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誉,既是三国故地,又是包公故里、淮军摇篮。虽曾多次造访,记忆中却多半是美食的片段,对这座城的肌理始终隔着一层薄雾。此番皖南自驾行,特意为从未踏足此地的太太绕道而来,选择宿于淮河路步行街旁,决意好好重新走走这座城。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直奔当地“必吃榜”餐厅。我精心点了几道徽菜,想让太太尝尝最地道的安徽味道。徽州臭鳜鱼,果然不负“头牌”之名,亦是我们此行中仪式感拉满的一餐。其肉质紧实弹牙,鲜醇本味直抵味蕾;点睛之笔在于那抹恰到好处的微辣,既不抢味,又将鲜味层层托出。这道昔日仅藏于皖南的珍馐,如今已化身“徽味大使”,香飘全皖,也一路火到了沪上。</p> 混拼的 “刀板香” 是徽州腌腊的代表,用上等五花肉制成 —— 肥肉部分晶莹剔透如琥珀,入口肥而不腻;瘦肉部分干香紧实,越嚼越有滋味,不愧是餐厅的招牌。 每次到安徽,皖北千张馓子是我的必点,卷饼裹黄瓜、馓子、酱料,再配两片刀板香,满嘴鲜香。 <p class="ql-block">皖北菜糊,源自黄淮农家的质朴智慧。将新鲜青菜与自制绿豆粉丝投入柴灶大锅,小火慢熬而成。一勺入口,鲜得妥帖,香得浓郁,从舌尖暖到胃里,教人欲罢不能。</p> 这道名为“包袱饺”的特色小吃,实为生煎馄饨。其形恰似古时徽商远行背负的行囊,故名“包袱”。外皮煎得酥香薄脆,内里馅料饱满扎实。轻咬一口,温润的汤汁便微微溢出,鲜香满口,仿佛将一段厚重的历史浸润在舌尖。 餐后信步漫游,不觉行至淮河路步行街。此举既为消食,更为领略合肥夜色中的繁华。作为老城中心的地标,这里人潮熙攘、灯火如织,各式商铺鳞次栉比。百年老字号与新兴网红店比邻而居,交错生辉,氤氲出一派热闹非凡的市井气息。其繁华程度、喧嚣场面,堪比上海南京路。 <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叹的是科技为老街注入的新活力:裸眼3D大屏“庐阳之窗”流转城市光影,无线充电座椅贴心服务游人,智慧街灯与自动垃圾桶悄然点缀街头——传统市井与现代科技在此奇妙共生。</p> 中国黄金门店前正搞抽奖促销,人潮涌动,我还是头一回见买黄金像赶大集似的热闹;卡旺卡、蜜雪冰城等“新生代”网红餐饮品牌扎堆涌现,与周边的老字号交相辉映——“老”与“新”的碰撞,让这条街成了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行至李府(李鸿章故居)附近,画风悄然转变。现代商业的流光溢彩,与古朴沉静的历史建筑彼此交融,生出几分穿越百年的错觉。李鸿章故居恰似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无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因我之前已曾到访,次日便未再同行,妻子则独自前往,在那座沧桑老宅中感受历史遗存所特有的厚重与温度。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中央的高台正是明教寺(教弩台),作为合肥年代最久、影响最大的佛教寺庙,传说这里曾是曹操练兵点将的地方。听说寺里香火旺盛,本想第二天一早来打卡,无奈清晨突降暴雨,只好作罢。</p> 当晚灯光渐次亮起,步行街人潮涌动,满是生活的热辣气息。本想去不远的逍遥津公园走走,奈何实在走不动,又打不到车,便回酒店休息了。 <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大雨滂沱,打乱了原有的行程。见包公园门口有停车位,又离酒店不远,我们便冒雨驾车前往——这里毕竟是合肥必游之地。</p>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建的文化主题公园,园内的包公祠、清风阁、浮庄和包公墓四大景区,犹如四颗明珠,串联起包公从出生到安葬的完整人生轨迹。 <p class="ql-block">包拯生于合肥,亦归葬于合肥。包公园环包河而建,水域面积达十五公顷,碧波荡漾,亭台错落。相传宋仁宗曾欲将整条包河赐予包公,耿直的他却只受其中一段,余者尽留于民。如今这十五公顷清波之上,桥榭廊轩依水而筑,漫步岸边,恍若穿越千年,与古人隔空相望。</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又称“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乃宋仁宗在包公逝后所赐谥号,褒奖其忠孝一生。此处原为城南兴化寺,至宋治平三年(1066年)方改建为包公祠,后世更成为海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祠堂规模不大,为仿宋风格建筑群,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组成。祠内香火不绝,青烟缭绕间,包公坐像依然凛然端肃,铁面之气扑面而来。</p> 整座祠堂三面为清波环绕,水面如镜,倒映着飞檐黛瓦;沿岸修竹成林,绿影摇曳,风过处飒飒有声。这清水环绕、翠竹掩映之景,恰似隐喻了包公一生的品格:如水之明澈,不染尘埃;如竹之刚直,宁折不弯。建筑与自然仿佛共同诉说着那段关于清廉与风骨的历史记忆。 <p class="ql-block">清风阁建于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一千周年而筑,既彰包公精神,亦展安徽文化。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与包公墓相望,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乘电梯直抵五层,360°环形回廊:登顶可远眺合肥全貌,逍遥津摩天轮,包河及芜湖路景致尽收眼底。</p> 明月亭为重檐碑亭,长宽各四米,高8.4米。亭中石碑详载清风阁建造始末,为这场跨越千年的纪念平添了几分庄重。 <p class="ql-block">浮庄是香港船王包玉刚1985年捐资在包河水上兴建的徽派建筑群,岛上有包玉刚之父铜像,“浮庄”之名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题。这里清幽静谧,亭桥相映,文化蕴厚,雨日更添空灵之意。</p> <p class="ql-block">包公墓园,全称包孝肃公墓园,是包拯最终安息之地。他于嘉祐七年(1062年)在开封逝世,后归葬合肥东郊大兴集。1973年因建设需要,墓园迁至现址,1988年正式落成。</p> <p class="ql-block">地下墓室呈L型通道,尽处安放着金丝楠木棺椁,设计别具深意。值得一提的是,这座“行走的古迹”连墓志铭也原样迁来,考古学者称其或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名人迁葬案例。</p> <p class="ql-block">墓园建筑依序展开,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神门、石刻群、享堂及主墓层次分明,肃穆庄严。主墓为包拯与夫人董氏等家族合葬之所,方形覆斗式结构,碑上“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字迹历历可见。</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片古建筑群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红墙黑瓦,绿意环绕,成了繁华都市中一方宁静之境。包公之名传颂千年,其事迹与精神,早已熔铸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p> 午后放晴,我们驱车前往三河古镇。抵达时暑气正盛,便选择乘船进入。甫一下船,鹊渚廊桥便映入眼帘——这座横跨水面的木廊桥始建于南北朝,于1982年重建,其名“鹊渚”正是三河古镇的古称。廊桥斑驳,木纹如刻,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流转。 <p class="ql-block">三河因小南河、杭埠河与丰乐河三水环绕而得名,更以人杰地灵闻名:从抗法保台的清代台湾巡抚刘铭传、四川总督刘秉璋,到现代爱国侨领董寅初,再到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皆是从这片水土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刚登岸,便有热情的三轮车师傅前来招揽。我们欣然坐上他的车,开启一段“走马观花”式的漫游。一路经过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英王府、一人巷、万年台与李府粮仓……历史遗存俯拾皆是,如同一本打开的时光之书。</p> 在三河大战风云馆中,通过场景复原再现了太平天国时期那场关键战役——太平军在此大破湘军精锐。虽硝烟早已散尽,肃杀之气犹在耳畔。 横跨小南河的三县桥,始建于宋代,因其地处原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交界处,故有“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之说。现存石桥为三孔结构,长38米,宽7米,与周边徽派建筑浑然一体,已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古镇以小南河为轴,沿河成街,凭码头辐射出南、北、西三条主街,巷弄如血管般蜿蜒其间,串联起整个古镇。行走在光润的青石板上,看阳光从檐角碎落,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p> 南街中段的“一人巷”尤为特别:两侧高墙六米,巷宽不足一米,长仅四五十米,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行走其间,连自己的呼吸都清晰可闻。 <p class="ql-block">这些街巷如同骨架,串联起众多窄巷成片的民宅。三河古建筑融合南北风格,自明清至民国风貌犹存。刘同兴隆庄、董寅初纪念馆、大夫第、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等,不仅是地方发展的见证,更是皖中建筑史的活化石。</p> 白日的三河洋溢着生活气息:居民摇扇纳凉,米饺在油锅中滋滋作响,豆干铺的老板推开木门,笑脸迎向街坊与游人。我买了两袋豆干,得知这些美味不仅是旅游特产,更是镇上人家的日常滋味。正如三轮车师傅所说:“这有三万常住居民,七成店铺都是本地人经营。”——好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最后我们拐进这家米饺店,买了一大袋干米粉,又趁热尝了两只现炸米饺。相传米饺出自太平军驻守时期,汪氏父女为慰劳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而制,因味美传遍全军,竟成三河大捷的“幕后助力”。天气炎热,未敢带上米酒,却为此行留下一抹念想。 若有缘再访,当选春秋晴日,自巢湖归途拐进三河——慢走深巷,细嚼米饺,小酌米酒,好好品味这江淮古镇积淀千年的温润与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