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北国春城”的荣耻印记——北行漫记之二

木鱼

<p class="ql-block">  此次北行,长春是我停留时间最短的城市。省会之旅的走马观花,让我难以形成完整的城市印象,只能采撷这些浮光掠影,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p><p class="ql-block"> 目之所及的长春,这个名列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并未如我想象中的那般繁华,似乎存在不少落差。然而,回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是亚洲的先锋:中国首例主干道电线入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水冲式厕所,管道煤气的普及……其先进程度在当时甚至超过了近邻东京。作为新中国老工业基地,实力雄厚,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太阳鸟与裸男铜雕)</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城仅二百余载的年轻都市,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兴衰变迁。文化广场上展翅欲飞的太阳鸟、颇具前卫气息的裸男铜雕,固然引人瞩目,散发着超越时代的美学张力。但更为震撼人心的,是这座城市的自身命运——它曾是伪满洲国的傀儡都城,充满民族屈辱的伤痛;同时,它又是新中国电影与汽车工业的摇篮,铸就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荣耀。历史的耻辱与荣光在此交织,深深地烙印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p> 一、伪满皇宫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摄于伪满洲国皇宫 2008年)</span></p><p class="ql-block"> 光复路旁,伪满皇宫静静矗立。勤民楼、缉熙楼、同德殿等建筑,将中、西、日三种风格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形成了封建帝制末路上最后一座畸形宫阙。1932年,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废帝溥仪,在这座荒诞阴森的殿堂里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儿皇帝”溥仪签下了那份《日满议定书》,将东北主权拱手相让。整整十四年的黑暗岁月,这片白山黑水沦为异国的殖民地,千万民众饱尝亡国奴的屈辱。</p> <p class="ql-block">  昔日傀儡权力中心的原址,现被打造为“伪满皇宫博物院”,成为一座遗址型纪念地。博物院以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史和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史为经纬,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物与文献史料,深刻揭露了侵略者攫取资源的贪婪暴行和伪满傀儡政权的丑态,也展现了溥仪及其后妃扭曲压抑的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摄于伪满皇宫博物院 2008年)</span></p><p class="ql-block"> 时值岁末年关,天寒地冻。我们踏入这座宫殿群落时,四周寂静无声,格外阴森。不见其他游客踪影,唯有我们一行五人,紧随导游在一幢幢建筑和一间间陈列室中穿梭,聆听着历史的沉重回声。当一幅幅凝固的画面、一页页泛黄的档案、一件件沉默的文物展现在眼前,日寇的狂妄贪婪、溥仪的怯懦无耻、民族的苦难屈辱……相互交织碰撞,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那沉重的创痛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span></p><p class="ql-block"> 读史使人明智。在这块中国近现代殖民文化的典型警示性纪念地,我们脚下的土地,哪里是彰显皇权的行宫?分明是囚禁溥仪的牢笼!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末代皇帝的个人悲剧,更是刻在东北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脊梁上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摄于东御花园 2008年)</span></p><p class="ql-block"> 离开让人窒息的陈列室,来到东御花园。这里是一片衰败景象:荒草遍地,枯枝纵横,满目的萧条凋敝。不知当年溥仪在这个日本人难以窃听的偏僻角落,可曾有过片刻的坦然与欢愉,或者深沉的悔恨?溥仪,这个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末代傀儡,既可耻、可恨,又可悲、可怜!</p> 二、长春电影制片厂 <p class="ql-block">  告别沉重的展馆,我们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是新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摇篮”。钦佩“长影”,这个响亮的名字,曾创造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出品了故事片、戏曲片、美术片、译制片、科教片和电视剧等2000多部,《红孩子》《白毛女》《刘三姐》《五朵金花》《上甘岭》《人到中年》等经典电影故事片,曾照亮我们这代人的精神世界,并影响过了几代人的成长。我也是看着长影的影片长大的。</p> <p class="ql-block">  厂区斑驳走廊的宣传窗内,张贴着许多已经淡出银幕的“长影”老艺术家照片。看着这些熟悉的脸庞,心中涌起跨越时光的暖流。我逐一地辨认他们的名字,而身旁的女儿却一脸茫然。在众多明星的影像中,女儿找不到自己的影视偶像。这也许就是时代的鸿沟——光影的魔力依旧,但璀璨的星辰已经更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五朵金花》电影海报</span></p><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我们迈进电影《五朵金花》中“蝴蝶泉”的摄影棚。这是一个简洁素朴的空间,当年长影人凭借艺术热情和智慧,用假山、假树、繁花、绢丝搭建布景,拍摄出了的蝴蝶泉边的旖旎风光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经典的场景让无数观众如痴如醉,怀恋在心。记得那年我探访苍山洱海,没能见到影片中的“蝴蝶泉”,颇有失落之感。至今方明白,当年那令人心醉情迷的仙境,竟然诞生在长影厂这个局促的影棚里。</p> <p class="ql-block">  未来长影之前,我以为它应是一座肃穆庄严、典雅富丽的艺术圣殿。然而眼前景象却与我的认知形成巨大反差:厂区房舍陈旧,廊道狭窄,恍若被废弃的工棚。在长影转了一圈,给我的感觉更像一座展览馆,那些陈列室、海报、道具、电影胶卷……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和如今的艰难。曾经辉煌的中国电影摇篮,如今面临着英雄迟暮的苍凉,真是让人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长影出品的电影故事影片)</span></p><p class="ql-block"> 究其根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长影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踟蹰不前,未能及时转型。直至2000年后,长影才作为控股方组建了集团,建成中国第一家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期待涅槃重生,再续辉煌。可惜我行程匆忙,没机会去参观这个新乐园。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期待涅槃重生,再续辉煌。可惜我行程匆忙,没机会去参观这个新乐园。</p> <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我已渐离渐远影院的光影世界,不知道长影那工农兵厂标是否还在片头出现?也不知道当下的银幕上,哪位是长影的新星?长影又有哪部新作能让人眼前一亮?随着岁月的流转,长影已逐渐被人们遗忘,心中不免有些唏嘘。但转念一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新旧更迭本是常理,内心也便释然了。</p> <p class="ql-block">  长影厂门前广场上,伟人的雕像依然巍然屹立,他高挥右手,极目远眺,仿佛仍在守望中国电影的复兴之路。或许他老人家没想到,他缔造的新中国已走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之路;他也许更没想到,备受他关怀的长影,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步履维艰,落后于人,但仍在孤蓬自振,奋力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2月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jvgwcz"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欧陆风情——北行漫记之一</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选自木鱼游记散文集《云水江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图:自拍十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背景音乐:《长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