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⑩爱辉历史陈列馆

漂流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中游右岸孙吴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G1211吉黑高速黑河收费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黑河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河的瑷珲很出名,一是它总能让人想起1858年的《瑷珲条约》,提醒人们不忘丢失黑龙江的屈辱和伤痛。二是胡焕庸线,它是这条线的北起点。胡焕庸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提出:“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线东面以36%的国土承载96%的人口,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自然与经济的极端不均衡性,对研究国情和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一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国情分界线,胡焕庸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国,有许多地方曾经改名,后人有褒有贬,但瑷珲比较特别,它的名字改过去,又改了回来,这在全国为数不多。“瑷珲”曾是康熙年间黑龙江上游右岸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中俄通商口岸,是《瑷珲条约》的签约地,“瑷珲”承载了太多的民族伤痛记忆。195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时,国务院批准将 瑷珲县更名为“爱辉县”,官方理由是简化生僻字,方便使用。也许在当时中苏蜜月期,改名被视为淡化不平等条约记忆、减少触碰敏感历史问题。此后,“瑷珲”这两个字便从行政地名中消失,仅在史书和教科书中存续。但是,当地民众对历史记忆深刻,他们念念不忘“瑷珲”这个名字,终于在2015年,黑龙江省恢复黑河市爱辉区下辖的“爱辉镇”为“瑷珲镇”,这个饱含历史记忆的两个字又重新回到了行政版图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卫国英雄园,是由吴定良等民间人士发起筹建的博物馆,园区包含萨布素将军纪念堂、寿山将军纪念堂等11个部分,以丰富的史料、图片和文物展示了萨布素、袁寿山等众多黑龙江卫国英雄的事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是黑河市爱辉区的一个古镇‌,曾是清代黑龙江城所在地,也是《瑷珲条约》签订地。瑷辉作为历史名城,与中华民族失地的屈辱联在一起,康熙朝,国运盛,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屯戍瑷珲,整军备战,屡建功勋,为人敬仰。光绪朝,国运衰,黑龙江将军袁寿山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自杀殉职,令人扼腕。瑷珲建园设堂纪念这两位先人之英灵,警策后人铭记历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萨布素将军纪念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萨布素 (1635年一1701年) 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抗俄名将、首任黑龙江将军,他曾两次率军攻占被沙俄侵略的雅克萨城,迫使沙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萨布素一生征战沙俄四十余年,被誉为“清军抗俄第一人”。他任黑龙江将军期间,还修城筑镇,扩充兵源,发展生产,建学兴教,发展旗屯官庄,促进了黑龙江地区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袁寿山将军纪念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袁寿山(1860年-1900年),汉族,清兵部尚书袁崇焕七世孙,吉林将军袁富明阿之子,清末抗俄名将。1900年春,任黑龙江将军,是年沙俄侵入东北,积极主战,7月,俄军数路进犯黑龙江,8月初,守将凤翔在抗击俄军中牺牲,瑷珲失守,全省各线告急、俄军侵占齐齐哈尔后,对其进行诱降,他誓不投降,自杀殉国,时年40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将军是个英雄群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襟江负岭,地灵人杰。有清一代,将星璀璨。史料记载,瑷珲籍将军达十人之多,他们是布尔沙、德英阿、德宁阿、富明阿、富勒珲、张善庆、克蒙额、托克湍、绰哈布、袁寿山。为铭记先贤,瑷珲在天市公园立“瑷珲将军”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古城:筑城永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瑗珲的边防哨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新城遣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位于中国北部边陲,是中国北方文明的发祥地和当地各族人民的母亲河,它的南源额尔古纳河出大兴安岭西坡,北源石勒喀河出蒙古北部的肯特山东麓,在漠河西北的恩和哈达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后称黑龙江,沿途接纳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亨滚河(阿姆贡河)等大支流,在庙街附近注入鞑靼海峡。它水势壮阔,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腾入海,是中国仅次于长江和黄河的第三大河。如果按流域面积算,黑龙江为‌185万平方公里‌,长江为180万平方公里,黄河为8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是中国流域面积第一大河流,当之无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黑龙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内河,东汉三国时叫“弱水”,隋唐时叫“黑水”,辽朝时始称“黑龙江”,在其干流和不计其数的支流上,休养生息着中国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赫哲族等数十个民族。沙俄殖民者的入侵,打破了黑龙江流域的平静,《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黑龙江左岸的土地尽数割给俄方,《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将黑龙江下游直至入海口的地区尽数割给俄国。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界河。中国从此之后只享有上游和中游一半的权益。 而下游则属于俄罗斯内河。阿穆尔河是黑龙江的俄语名称,这一称谓在俄罗斯及国际语境中被广泛使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黑龙江中游右岸、清代瑷珲新城遗址内,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反映中俄东部领土演变的专题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瑗珲历史陈列馆,人们便可详尽地了解黑龙江由内河变界河的屈辱历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陈列馆门前的母亲雕塑,一位年迈母亲怀抱成年女子撕心裂肺的痛苦状,犹如祖国失去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从遙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历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从1643年起,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等为首的俄国哥萨克武装陆续侵入黑龙江流域,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清政府多次派出军队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驱逐外敌,捍卫疆士。雅克萨之战,就是中国对沙俄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之战。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地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均取得胜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政府经过多年交涉,特别是通过两次雅克萨战争,使得俄国政府终于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1689年9月,两国全权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东至海土地归中国所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复原场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年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了《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庚子俄难,1900年7月16日到21日,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左岸制造一系列惨案。在震惊世界的海兰泡(黑河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惨案中,约有6000人被俄兵手持刀斧砍杀和推入江中溺亡。在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中,约有7000余人被杀害或推入江中溺亡。沙俄军队继而进犯江右,纵火焚烧瑷珲城,1900年是庚子年,中国人民习惯地称这一惨案为“庚子俄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列宁痛斥这是一种犯罪政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河对岸,便是当年中国的海兰泡,如今是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一布拉戈维申斯克,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黑河岛国旗广场上飘扬着一面全国最大的国旗,旗杆高56米,代表56个民族,国旗150米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黑河口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俄罗斯商品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