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之地

悠闲篱笆院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悠闲篱笆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7967</p><p class="ql-block">语文课文:《三顾茅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p> <p class="ql-block">  襄阳,是一座浸润着诗意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七省通衢,南船北马”的水陆交通要塞。汉水如诗意长卷,缓缓流淌,至襄阳倏然全开,碧水溶溶,波光粼粼,渔歌唱晚,充满了祥和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是“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环境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犹如一片璀璨星河,闪烁着诸葛“智慧”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隆中,迎面看到一座石牌坊,是清光绪十九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为三门四柱牌坊。十个抱鼓石,四柱前后各一个,左右两侧边柱各一个。屋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带脊座吻,古朴庄重,蔚然壮观。额仿之上,雕刻着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正中的“古隆中”匾额,遒劲雄浑;两侧匾额:“澹泊明志”和“宁静致远”,暗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胸怀天下之志。门柱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问计天下;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的背面匾额为“三代下一人”,两侧门柱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说的是诸葛亮才比贤臣伊尹、吕尚,谋超名相萧何、曹参。</p> <p class="ql-block">  沿右侧隆中路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石质牌坊,建于五代天福年间,为传统的冲天式结构,正中匾额为“隆中书院”,上额枋图为“渔樵耕读”,下额枋图为“二龙戏珠”,两柱六抱鼓石,门柱有篆书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体现了诸葛亮“修身治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隆中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从序言、励志、勤政、廉政、诫子和展望六个方面,展示了诸葛亮励志成才、勤廉治国,以及子女教育等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  院内有葛亮青年时期的雕塑,“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漫步院中,聆听着诸葛亮临终前所写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谆谆教诲,以及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让人感受到父爱如山。</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小道的右侧有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叫“明碑亭”。亭内立石碑,刻有“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p> <p class="ql-block">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除杜工部诗词里颂传的成都武侯祠外,在诸葛亮历史活动的轨迹内多建有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院门前有一对巨大的石狮,护卫者祠堂,石狮间有香炉,香烟燎绕。正门为坊式门,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门楣嵌有“汉诸葛丞相武侯祠”门额,两侧有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东西两侧嵌有“掀天”、“揭地”,暗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开辟三国鼎立局势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古隆中的武侯祠,是一处依山而建的四进三院建筑。祠内古桂金秋飘香,诸葛亮鎏金铜像祥和,《出师表》与《隆中对》陈列两侧,交相辉映。青砖灰瓦白灰墙体的祠堂,依稀间可见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让祠堂更显古朴庄严之感。</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一进大殿的上方,有董必武题写的“卧龙遗址”,殿中是手拿羽毛扇的诸葛亮铜像。二进殿门楹联:“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二十六字是诸葛亮一生精准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三进院落的两厢左文官、右武将,汇集了荆襄名士;主殿是诸葛亮的塑像,左右两侧是其儿子诸葛瞻,以及孙子诸葛尚的塑像。殿内正中匾额:“天下奇才”,出自对手司马懿的评价词。</p> <p class="ql-block">  三义殿内有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雕塑。堂内的墙壁上,挂着桃园三结义画像,画像将三人的豪情壮志刻画的淋漓尽致。殿侧展示着关羽、张飞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p> <p class="ql-block">  祠内有夫人黄月英祠堂,门楣悬挂有“智慧贤淑”匾额,殿内两侧的木质浮雕,以承彦择婿、羽扇定情、牛车迎亲、同耕共读和教子成才等再现了黄月英一代奇女子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六角井,因砖砌而成的六边形外观而得名,井内泉水清澈见底,被誉为古隆中的镇山之宝。</p><p class="ql-block"> 公元207年,徐元直走马荐诸葛,“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使得刘备“三顾茅庐”问计天下,诞生出“隆中对策”,留下了“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三顾堂,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草庐而建。门柱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隆中对”。写出了君主求贤若渴,谦恭胸怀;臣子忧国忧民,耿耿忠心。</p> <p class="ql-block">  三顾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堂内蜡雕生动还原了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求贤场景,刘备的谦虚求教,诸葛亮的纵论天下大势,不服气的关羽和张飞间的窃窃私语。</p> <p class="ql-block">  距离三顾堂不远处,有一座三层六角形的亭阁,叫“抱膝亭”,建于清光绪年间,造型古朴大气,檐角高翘,宛如展翅欲飞的鲲鹏。亭名源于诸葛亮在大石上抱膝而坐,好为《梁父吟》寄托远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  沿石阶小道上山,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楼阁矗立在山巅,是腾龙阁,仿古建筑,外五层内九层设计,暗示了“九五之尊”之意,阁内的每一层都展示有三国文化典故壁画。</p> <p class="ql-block">  沿着林荫小道下山,不知不觉间走到了诸葛草庐。茅草屋在绿树掩映下时隐时现,竹篱柴门、青瓦泥墙。院内有一架仿制的牛车,以及木牛流马,草庐内悬挂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横匾。</p> <p class="ql-block">  小虹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形有如长虹卧波。这里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二顾茅庐时巧遇黄承彦的地方。黄承彦吟着诗:“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从桥上而过,刘备见来人气度不凡,将其误认为孔明,留下了小虹桥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  行至小虹桥尽头,有一块农田是诸葛亮躬耕陇亩之地。跨越时光,回到汉末年间,17岁的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荆州,隐居隆中十年,躬耕陇亩,静待时机。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述:“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p> <p class="ql-block">  走出景区,回望古隆中隐于山林之间,古朴的建筑在林间若隐若现。梦回三国,群雄割据,金戈铁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成就了三足鼎立格局。</p> <p class="ql-block">  刘备的三顾茅庐演绎出三分天下,成就了诸葛亮的智慧人生。古隆中让人想到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做任何事,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就会有所收获,让遥不可及的事变为现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