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  驿寄梅花。     美篇号:  836487。</p>  <p class="ql-block">处暑时节,暑气渐消,扬州城的梧桐叶开始飘落,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我和夫人怀揣着对历史与园林的向往,踏上了东关街的青石板路,开启了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我夫人她是扬州姑娘,我曾在邗江插队八年,扬州于她是故乡,于我是刻在骨子里的第二故乡——这次来,更是实实在在的旧地重游,岳父母家从前就在东关街治淮新村,那条青石板路,我们年轻时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回。</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故居隐匿于东关街东圈门的深巷中,黛瓦青砖的院落静静诉说着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东圈门16号,是江泽民同志童年和青少年时期(1929年-1940年)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场所 。故居占地1449平方米,为扬州传统的三合院民居,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布局规整,分为东、西两路院落 。</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落我驻足在雕花窗棂前,仿佛看见少年时期的他伏案读书的身影。东路上的基本陈列馆里,“伟大光辉的一生”展区用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展现了他从扬州走出、投身革命的历程。在“扬州永远是故乡”展厅,我凝视着他写给家乡的亲笔信,字迹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当讲解员提到他曾说“扬州的水、扬州的桥、扬州的园林,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时,我忽然懂得,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他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走出江泽民故居,沿着马坊巷向北穿过东关街熙攘的人流,逸圃的月洞门悄然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逸圃位于扬州市东关街356号,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民国初期惠余钱庄老板李鹤生历时三年建造,是清末扬州最后一座私家园林 。2013年,逸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园名取自曾丰《逸圃》一诗,寓意“安乐超群”的田园志趣 。</p>  <p class="ql-block">园林占地约5亩,采用西宅东园的独特布局,打破了扬州传统“前宅后园”的模式。园内建筑融合了徽派与扬州本地风格,以砖雕、木雕、假山和四通八达的通道设计著称,园林泰斗陈从周评价其布局“上下错综、境界多变” 。</p>  <p class="ql-block">逸圃分为东西两园:东部为花园,贴壁假山长达数十米,上建五角亭和半亭,仿佛“飘”在空中;西部为读书楼与后园,湖石假山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其中读书楼设计精妙,有四条通道可登临(暗门、回廊、假山、旋转楼梯),体现了“绝处逢生”的造园智慧 。</p>  <p class="ql-block">踏入园内,读书楼的四条通道让我惊叹:从假山暗门转入,拾级而上是雕花回廊;从住宅暗门登临,眼前豁然开朗。最妙的是花厅外廊的浅雕,五只蝙蝠环绕寿字的“五福同寿”图案,刀法细腻如工笔画。在“春夏秋冬”砖雕前,我发现白玉兰的花瓣上还留有雨水的痕迹,仿佛四季的轮回在此定格。园林泰斗陈从周曾说“逸圃虽小,却有大乾坤”,此刻站在贴壁假山下的半亭中,望着东墙漏窗外摇曳的竹影,我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扬州个园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基础上扩建而成,因园内遍植翠竹、竹叶形似“个”字而得名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以“四季假山”为核心,融合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北方园林的大气,被誉为“国内孤例”的叠石艺术典范 。2014年,个园随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穿过轿厅,这里就是住宅的核心——正厅“清美堂” 。“清美”二字取自《楚辞》“沐兰泽,含若芳”,寓意品行清美、家风清正。正厅的柱子,用的是珍贵的楠木,历经两百多年依然完好,可见当年盐商黄家的财力。厅里的摆设是按清代盐商日常起居复原的,比如八仙桌、太师椅,还有墙上挂的字画,都能让人想象到当年盐商家人在此宴请宾客、商议家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走,穿过这道“腰门”,就从“宅”过渡到“园”了——这道门将生活与闲逸隔开,也是古人“闹中取静”的智慧。大家看腰门上方的砖刻“壶天自春”,意思是一进这门,就像踏入了一方自在天地,春天常在。</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春山,也是入园后的第一座假山。眼前这一片竹林,再配上地上冒出的“石笋”——这些石笋像不像刚破土的春笋?竹子是个园的“园魂”,黄至筠爱竹,“个园”的“个”字也源于竹。春山用“石笋配竹林”的组合,再加上旁边点缀的几株春梅,一进门就营造出“雨后春笋、春意盎然”的感觉,这叫“开门见山”,</p>  <p class="ql-block">绕过宜雨轩,太湖石堆叠的夏山临水而立,洞壑幽深,藤蔓缠绕。山巅的古柏遮天蔽日,坐在山下的石凳上,暑气顿消。</p>  <p class="ql-block">登顶远眺,抱山楼横跨夏秋两山,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响。</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个园以竹名,因竹成园”,“个”字是竹的象形,而万竹园就是这份“竹魂”的集中体现。这片区域占地不算小,足足种了二十多种竹子。万竹园的布局特别讲究“清幽感”:竹林间没建复杂的建筑,只留了几条蜿蜒的小径,还有几处青石板铺的小平台,摆着石凳。</p>  <p class="ql-block">走出个园,我坐在东关街的茶楼里,望着青石板路上络绎不绝的游人。江泽民故居的青砖、逸圃的雕花、个园的假山,在夕阳下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处暑的扬州,用她的温婉与厚重,让我和夫人在一日之间读懂了历史的温度、园林的智慧,以及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当晚风送来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我知道,这场穿越时空的相遇,早已在我的生命里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