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不起就别生”——这句话如冰凌般刺穿多少年轻父母的心。我们爷爷奶奶辈,何尝不是从赤贫中挣扎出来?战火纷飞,食不果腹,却从未听过这般冰冷言语。他们以血汗挣得寸寸立锥之地,为何如今轮到我们,竟有人冷然抛出这般“富养”的苛责?这论调如同漂洋过海而来的精致毒药,悄然噬咬着我们生养的权利与勇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表弟曾深陷叛逆泥沼,书卷蒙尘,与父母形同陌路,仅靠字条传递寒霜般的只言片语。那年夏天,我领他到了广东闷热的电子厂。车间如同巨大的蒸笼,空气粘稠,灰尘与汗水在日光灯下细密弥漫。表弟细嫩的手掌在流水线上笨拙地移动,螺丝刀沉重而冰冷,他咬紧牙关,汗珠不断从鬓角滚落。当白嫩掌心被磨出串串水泡,终至破裂渗出血水,他背过身去,肩膀无声颤抖——那不是因疼痛而泣,而是内心防线轰然崩塌的无声溃堤。两个月后,他哭着向父母认错,重新拾起书本。这无声的汗水与泪水,竟比千言万语更具万钧之力,重新照亮了他迷途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我见过太多父母,在时代激流里背负着生存与教育的双重山峦,疲惫不堪。他们内心深埋着苦涩记忆,于是对孩子倾尽所有,近乎赎罪般将孩子置于真空暖房之中——袜子不曾沾水,碗筷不染油污。可这般“无微不至”,竟渐渐成了孵化“废”的温床:孩子只知索取,筋骨日益绵软,精神渐渐在无风无浪的温室里萎靡凋零。究其根源,是懒惰在灵魂深处蔓延:一种逃避生活艰难、回避责任重压的懦弱之懒,一种放弃思想挣扎、随波逐流的怠惰之懒。</p> <p class="ql-block"> 同事一女儿,高二下学期忽如折翼之鸟,整整三月拒绝踏入校门。父母痛定思痛,将她托付给姥姥姥爷。每日电话,只问三餐冷暖、游玩闲情,学习二字如同禁语,只盼她心中阴霾散去。七十五个日夜流转,母亲才平静告知:“若倦了学堂,便去学一门真心所爱的手艺吧,能自食其力便好。” 未曾想女儿竟主动归来,眼中颓废消散,重新燃起微光——原来,卸下那千斤重的期待枷锁,生命自己便能寻到呼吸的缝隙,生长出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一位朋友父亲,面对高一儿子学习路上的迷茫,竟不再焦虑催促。孩子去跑外卖,他默许支持。九月开学,去留皆由孩子自择。朋友父亲说:“顺其自然吧,身心康健便是福。” 这朴素的智慧,如清风拂过焦虑的密林。</p> <p class="ql-block"> 更有体育生的挣扎,尤其令人心颤:白日课堂强撑,放学后训练耗尽心力,归家已近深夜九点,人如抽去筋骨,伏在书本前只余一片昏沉空白。纵有千般向上之心,也难敌血肉之躯的极限。这样的努力与徒劳,是无数普通孩子的真实困境,却常被一句“懒惰”粗暴抹杀。</p><p class="ql-block"> 当然,懒惰确如侵蚀根基的白蚁,啃噬着少年人的志气。但并非所有“不成器”皆源于此。有人先天不擅逻辑迷宫,有人因困顿而耗尽心力,有人始终寻不到点燃内心那点星火的契机。以“懒”一字蔽之,不仅失之武断,更是对生命复杂肌理的粗暴简化。</p> <p class="ql-block"> 我表弟在流水线上流的泪,那位朋友父亲对跑外卖儿子的放手,还有体育生夜灯下无声的疲惫……无不印证:真正的成长,有时恰需离开书本的方寸天地,让年轻生命以筋骨去真正触摸生存的粗粝质地。所谓“生不起就别生”,不过是精致利己的冰冷托词。生而为人,真正的勇气,恰恰是在“生不起”的沉重现实中,依然选择坚韧地生、负责地养。</p> <p class="ql-block"> 当螺丝刀磨破少年掌心的水泡,比所有家教课程都更快地教会了生存的三角函数;当外卖箱的重量压在肩头,少年比在教室里更清晰地称量出每一分钱的真实价值——这些生活本身粗粝的课堂,其教益远非“富养”的温室所能赋予。</p> <p class="ql-block"> 向死而生,方见春暖花开。生命真正的富养,并非金玉其外的虚饰,而是赋予孩子一副在荆棘中依然能稳健前行的脚掌,一双在风雨里仍可辨认星辰的眼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