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 称:感悟风雨 美篇号:44176571 青海湖的蓝,是那种能浸到骨子里的澄澈。当车轮碾过湖边的草原,远处水天一色的景致还在脑海中盘旋,一座低调却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建筑突然闯入视线 —— 中国鱼雷发射基地旧址。锈迹斑斑的发射架静静伫立在湖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鱼雷破水而出的轰鸣,这份独特的吸引力,让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不远处的中国第一代鱼雷试验基地纪念馆。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展厅里,泛黄的图纸、磨损的工具、黑白的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的奋斗岁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科研人员、工人和军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青海湖畔。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用算盘计算数据;缺乏保暖的营房,他们就裹着厚重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坚守;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围着煤油灯彻夜讨论,饿了啃一口干粮,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 在反潜鱼雷展区,各式鱼雷模型整齐排列,从最初仿制的鱼雷到自主研发的新型号,每一个部件的改进、每一次性能的提升,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与重来。讲解员指着一枚锈迹明显的试验鱼雷说:“这枚鱼雷曾在湖里反复试验了 23 次,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跟踪数据,有一次鱼雷失控偏离航线,差点撞上观测船,他们却坚持把最后一组数据记录下来。” 而旁边展示的山鹰机械厂发展史,更是让人心生敬意。这家从军工企业转型而来的厂子,见证了我国鱼雷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墙上一张张老工人的笑脸,定格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的无悔瞬间。 纪念馆的尽头,一列老式绿皮火车格外醒目。墨绿色的车身布满岁月的痕迹,车窗上还贴着当年的标语,车厢里保留着简陋的座椅和行李架。讲解员说,这列火车曾是基地的 “生命线”,当年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全靠它。冬天湖面结冰,火车要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夏天草原泥泞,铁轨常常被雨水浸泡,可无论条件多艰苦,它从未中断过运输。看着这列火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科研人员坐着它来到青海湖,带着理想与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我们离开云迦草原牧场,车子沿着公路驶向远方。路过西海小镇时,导游突然放慢车速,指着窗外说:“大家看,这里就是青海原子城景区和纪念馆的所在地。” 虽然这次行程没有安排参观,但导游的话语还是让车厢里瞬间安静下来。“上世纪 50 年代,为了研制原子弹、氢弹,无数知识青年和专家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这片海拔 3000 多米的草原。他们隐姓埋名,把家人留在远方,有的甚至几十年没回过家。” 导游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当时这里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像样的住房,大家就住帐篷、挖地窝;没有充足的食物,就吃青稞面、喝野菜汤;冬天没有暖气,晚上睡觉要裹着好几层被子,可没人抱怨过。有位专家为了赶科研进度,母亲去世都没能回去送最后一程,他在实验室里对着家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又继续投入工作。” “后来,著名歌手刀郎来到这里,听说了这些故事,深受触动,创作了《西海情歌》。” 导游说着,轻轻哼起了旋律,“自你离开以后,从此就丢了温柔……” 熟悉的歌声在车厢里回荡,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科研人员在草原上坚守的身影,他们的孤独与思念,他们的执着与奉献,都藏在这歌声里,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其实,西海小镇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导游接着说,“西北歌王王洛宾当年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在草原上与牧民相处,听他们唱着悠扬的牧歌,看着蓝天、白云、草原、牛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说到这里,导游停下车子,清了清嗓子,“我给大家唱一段吧,这首歌真的特别感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导游的歌声不算专业,却充满了情感,清澈的嗓音伴着草原的风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而美好的年代。歌声里,有王洛宾对草原的热爱,有对美好情感的歌颂,更有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车厢里的每个人都静静听着,有的轻轻跟着哼唱,有的眼中闪着泪光。 车子继续前行,青海湖的蓝、草原的绿、小镇的宁静渐渐远去,但那些故事、那些歌声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从鱼雷基地的科研人员到原子城的无名英雄,从王洛宾的草原牧歌到刀郎的《西海情歌》,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为理想奋斗的人,不缺为家国奉献的人,也不缺用歌声传递情感的人。他们的故事,就像青海湖的湖水,清澈而深沉,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回响,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