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沧源县城出发,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窗外是连绵的佤山,云雾缭绕如仙境,绿意葱茏得几乎要滴出水来。约莫一小时,公路边立着一块巨石,上书“司岗里”三个大字。佤语中,“司岗”意为崖洞,“里”是出来,合起来便是“从崖洞里出来”——相传佤族祖先是从沧源的崖洞中诞生的。这传说为眼前的景色平添了几分神秘。<br> 沿着木栈道向前,两旁古木参天,蕨类植物茂盛得几乎要拦住去路。山谷幽深,鸟鸣清脆,偶尔有松鼠从枝头跃过,打破林间的寂静。步行约二十分钟,忽见一片巨大崖壁矗立眼前,赭红色的图画赫然其上——这便是三千年前的佤族先民留下的印记了。<br> 崖画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那些简拙的线条勾勒出狩猎、舞蹈、祭祀的场景。有人形举手向天,有兽类奔腾跃动,有太阳与星辰的图案。<div> 我凝视着那个高举双臂的人形,恍惚间仿佛看到先民们在篝火旁起舞,听到木鼓声声震山谷。三千年的时光在此刻坍缩成薄薄一层,过去与现在仅隔着一道目光。</div> 图/文:罗老师<h1>202/8/22<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