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谍战为题材的小说很多,以小说为目标的谍战鲜见。获得1958年诺贝尓文学奖的小说《齐瓦格医生》,或许是文学史上唯一一部引发神秘间谍战的小说,将上世纪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扩大到文化冲突新领域和意识形态竞争的新高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一名教师撰文披露:在《齐瓦格医生》获奖当年,荷兰情报机关BVD协助美国中央情报局印刷这部小说的俄文版,秘密向苏联境内散发。这篇文章引起《华盛顿邮报》记者彼得 芬恩注意,他沿着这条线索跟踪调研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芬恩经过调查发现:中情局出手推动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齐瓦格医生》的作者、前苏联诗人鲍里斯 帕斯特纳克,芬恩与报社同事一起查阅美俄两国情报部门历史档案,采访在世当事人,于2014年出版披露这段秘史的《齐瓦格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人帕斯特纳克的坎坷生平、《齐瓦格医生》的曲折命运与美苏情治部门的秘密行动三条线索,在《齐瓦格事件》中交错展开,引人入胜。掩卷回首,艺术、人性等阳春白雪“高大上”,在残酷政治斗争和阴险谍战诡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幼稚和脆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文版《齐瓦格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风流成性的诗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0年,帕斯特纳克出生在俄国一个皈依东正教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沙皇俄国时期著名印象派画家,曾为托尔斯泰作画;母亲是富商女儿,自幼学习钢琴,七岁登台演奏。帕斯特纳克继承了父母的艺术细胞,大学时代便成为出名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帕斯特纳克已经出版三部诗集,跻身俄国一线诗人之列。帕斯特纳克父母不堪革命的腥风血雨,携带他的弟妹们逃亡伦敦。他正与一名投身革命的女人热恋,选择留在俄国,观望形势发展。这个选择是他不幸人生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才华横溢,灵感源泉是对美丽异性的爱恋。他以情诗闻名,高产情诗背后是他处处留情、风流成性的生活方式,与高尔基“海燕式”的革命文学现实格格不入。血流成河的革命让他感到恐惧,他与革命情人分手,四年后与粉丝叶夫克尼娅结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爆发后,逃离和拒绝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被打倒,帕斯特纳克家的大宅被新政府接管,他的新婚居所被分配进六户人家同住。列宁把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知识分子分为无产阶级“军师”和资产阶级“军师”两类,帕斯特纳克毫无兴趣,拒绝给自己贴标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帕斯特纳克也写过几首赞美新生活的诗歌,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婚外恋和为新情人创作情诗上。他的夫妻关系破裂,叶夫克尼娅携子移民德国。与几个女崇拜者短暂情史之后,他与钢琴家好友的妻子齐娜伊达堕入爱河,公开同居后正式结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齐娜伊达的恋爱,是日后创作《齐瓦格医生》的最初灵感,齐娜伊达就是小说中齐瓦格医生的情人拉娃的原型。在帕斯特纳克情海泛波这段时间,俄国正经历红白两股军事力量残酷的内战。1924年1月列宁去世,苏联建国,苏共内部展开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十月革命到苏联建国这段时间,帕斯特纳克发表了与情人数量成正比的诗作,一跃而为一号诗人,粉丝无数。主管文艺工作的苏共领导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都曾专门会见他,布哈林还成为他的密友。很快,这两位领导人都先后被斯大林清洗出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联建国初期的帕斯特纳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斯大林的加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斯大林在高尔基住宅的苏联作家聚会上,提出作家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号召,并在莫斯科郊区修建了佩列杰尔基诺“作家村”别墅区,以特供生活用品的方式集中管理这些影响人类思想的艺术家们。帕斯特纳克被分配到一座二层楼别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大林鼓励作家们要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后不久,在苏共内部发起“肃反运动‘,清洗党内持不同政见者。1934年至1938年,25万名苏共各级干部被杀害,其中4500人是斯大林亲手拟定的名单。在这些被害者中,有16名被处决的苏共作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不仅安然度过这场血腥的政治运动,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好友布哈林仗义执言。后来改名为克格勃的秘密警察系统奥格普,不敢动他一根汗毛,是因为他受到一位神秘读者的暗中保护。这位读者就是最高领导人斯大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冬,年轻的斯大林夫人在克里姆林宫家中饮弹自尽。斯大林悲痛欲绝,常阅读帕斯特纳克的情诗寄托哀思。当斯大林听说帕斯特纳克正在营救一名作家朋友时,亲笔批示免除这位作家的死刑,并亲自打电话给帕斯特纳克,告知他问题得到解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对斯大林的加持心领神会,马雅科夫斯基冤案平反后,他在1935年元旦报刊上发表诗歌赞美斯大林。二战爆发后,帕斯特纳克听从斯大林的安排,随作家村邻居被疏散到远东地区,报名参加慰问前线伤员的文艺代表团,创作讴歌战士的诗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从未反对革命,更没反对苏联。他只是反感把活生生的人贴上政治标签,充当革命车轮向前滚动的燃料。1945年,他的父亲去世,身后没有留下一幅传世之作。帕斯特纳克痛定思痛,决定创作一部质量上乘的小说,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为这部小说取名《齐瓦格医生》,主人公齐瓦格医生就是他自己的化身。通过对齐瓦格医生的人物塑造,帕斯特纳克详细描写了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他本人的心理观察。小说情节以他的第二次婚姻为原型,讲述一场三角恋爱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帕斯特纳克在作家村内的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创作《齐瓦格医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撰写这本自传体小说,帕斯特纳克倾注了历时十年的精力。这期间,他主要依靠发表和出版翻译作品赚取稿费,养家糊口。二战结束后,苏联开始清理作家队伍。帕斯特纳克拒绝批判右派作家,被点名通报批评“缺乏意识形态,脱离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似乎认同这种恰到好处的定性,时常在家中举行诗歌朗诵会,并不时朗读《齐瓦格医生》完成部分的手稿,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好评。他与一位参加朗诵会、年纪相差27岁的文学女青年奥尔嘉擦出火花,相爱到死去活来,共同建立第二家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放犹太裔知识分子的“反盲流”运动开始后,帕斯特纳克被列入需逮捕作家名单。当名单报给斯大林审批时,他大笔一挥,将帕斯特纳克划出名单之外。帕斯特纳克躲过一劫,但他的情人奥尔嘉却被羁押并判处五年劳改,罪名是“接触间谍嫌疑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访问苏联的西方文化界人士必定拜访他,他因此成为克格勃的重点监视对象。在监视过程中,克格勃密探发现他正在创作《齐瓦格医生》。逮捕奥尔嘉后,他们要求她写出《齐瓦格医生》的梗概,遭到奥尔嘉拒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奥尔嘉组成第二个家庭后,帕斯特纳克韵事不断,却始终保持对奥尔嘉的热情。奥尔嘉住在莫斯科,成了他的文学经纪人和对外联络人。与奥尔嘉的感情,给《齐瓦格医生》后半部创作注入动力,1955年小说完成时,他们的女儿也到了上学年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将书稿寄给苏联官方出版社,等待半年多不见答复。经过细致研究,文化部门拒绝该书在苏联境内出版,理由是小说描写的十月革命与“苏维埃现实生活不符”。小说视野是以个人眼光看待革命,文化当局认为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蔑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意共成员、莫斯科电台意语播音员德安哲罗利用采访帕斯特纳克的机会,从他在作家村的别墅内,将《齐瓦格医生》800页打字手稿带走,秘密交给米兰出版商费尔特里纳利。几经周折,帕斯特纳克与费氏签约,出版小说的翻译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帕斯特纳克与奥尔嘉(左)及女儿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中情局的秘密行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斯特纳克保留《齐瓦格医生》俄语版授权,担心境外的俄语版本流入境内激怒文化当局,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带来麻烦。时年65岁的帕斯特纳克果然没有看错,《齐瓦格医生》俄语版印刷很快成为西方情报部门关注的焦点,并被精心策划为秘密行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英国情报部门军情五处将《齐瓦格医生》原文手稿的胶片,送到美国中情局总部。军情五处没有透露如何偷拍到手稿原件,但显然了解这本书的情报价值。中情局常年执行代号为“恐龙纪”的秘密行动,专门向苏联境内散发图书印刷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被当局禁止出版和入境的书刊,由热气球运载向苏联境内漂浮,落到人群聚集区后被广为传看,情报部门称之为“书籍炸弹”。当热气球数量多到苏联当局无法忍受时,苏军会出动战机击落热气球,避免煽动人心的书刊漂落到人群密集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52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情局每年向“恐龙纪”行动拨款最少300万美元,总计向苏联境内秘密运送1000万册图书。这些书籍都是纯文学作品,刻意回避低质量的廉价宣传品,以詹姆斯 乔伊斯、乔治 奥威尔等西方作家揭露暴政的文学作品为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到《齐瓦格医生》的手稿胶片后,中情局立刻成立专门行动组。局长杜勒斯和白宫国安委特别批准AB两项计划,动手付印俄文版向苏联境内秘密散发。通过代理人印刷未经授权的盗版A计划,因代理人违约在美国境内寻找印刷商而很快告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在美国境内印刷、不暴露美国与该书俄文版偷运进苏联有任何关系,是白宫批准行动的前提条件。这是遵照帕斯特纳克本人的意愿,为了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帕斯特纳克曾通过牛津大学教授向中情局官员传话:不希望美国参与该书俄文版印刷和发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情局启动B计划,找到荷兰情报机关BVD。在BVD联络下,荷兰穆通社接受中情局的校对样本,付印首批俄文版五千册,由中情局全数购买。1958年9月,装帧精美的硬皮俄文版《齐瓦格医生》滑出印刷机打包,被秘密送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发《齐瓦格医生》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梵蒂冈展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被拒绝的诺贝尔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梵蒂冈展馆,被设计成由四个祈祷厅组成的教堂。正门大堂内的图书展区柜台下,隐藏着荷兰穆通社印刷的俄文精装本《齐瓦格医生》。一袭黑衣的神父接待员热情招呼参访者,当发现是苏联人时,便送上一本《齐瓦格医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通过世博会梵蒂冈展厅散发外,BVD还发动鹿特丹港内的海员线人,把《齐瓦格医生》藏在驶往苏联的海船上,偷运到苏联境内。由于《齐瓦格医生》质量上乘,作家身份特殊,中情局一改“恐龙纪”行动的常规做法,对散发环节做了特殊安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扩大这本俄文版小说对苏联境内读者的“杀伤力”,中情局将五部印好的俄文版《齐瓦格医生》当面呈递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奥斯特林,参加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二战结束后,帕斯特纳克已经三次获得提名,只等一部够份量的作品入围胜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情局的说服下,评委会经过紧张的阅读和讨论,于一个月后的1958年10月宣布《齐瓦格医生》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同一时间,俄文版《齐瓦格医生》在苏联主要城市悄悄出现。读过的苏联人都在问:这部精品之作为何被禁止出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禁止《齐瓦格医生》出版的苏联文化当局,对该书获得诺贝尔奖恼羞成怒,境内出现的走私版小说更让克格勃颜面尽失。两个部门迅速上报给最高当局,被苏共史学家称为“齐瓦格事件”。这时,斯大林去世已经五年,赫鲁晓夫攫取了苏联最高领导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赫鲁晓夫接到报告,本能地对斯大林时代的官僚做出的判断产生怀疑。在批准文化部门和克格勃的报告之前,他让自己的女婿阅读《齐瓦格医生》并向他报告心得体会。他的女婿是职业党棍,向赫鲁晓夫汇报的内容比官方报告中的歪曲更加严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赫鲁晓夫批准下,克格勃对帕斯特纳克实施监视居住,文化部门给他戴上“苏联叛徒”的帽子,发起对他的大批判。他的作品全部停印、下架,生活来源被全部切断。当局威逼他收回发给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电报,重新发出拒绝接受颁奖的第二份电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得知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帕斯特纳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赫鲁晓夫的悔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虽然帕斯特纳克的意志从未坚定,但对当局施加的压力没有立刻屈服。他与费尔特里纳利补签俄语版授权合同,以此声明自己与流入苏联境内的偷印盗版书无关。他还拿出斯大林时代的歌颂作品,回击“叛徒”指控。他的辩护雪上加霜,激怒了赫鲁晓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重提歌颂斯大林的作品简直就是对他的逆袭。他指示克格勃研究制定驱逐、流放帕斯特纳克的方案。《齐瓦格医生》翻译版为帕斯特纳克带来丰厚版税收入,如果流亡国外,他可以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帕斯特纳克不能离开苏联,不是他多么热爱俄罗斯,而是他离不开情人奥尔嘉和粉丝们对他神一般的崇拜。为了不被驱逐,他给赫鲁晓夫写检讨书,承认一切强加给他的莫须有罪名。当局感觉不够深刻,他又在《真理报》上载文,公开检讨、认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联当局对帕斯特纳克的虐待,遭到西方舆论一致谴责,同情苏联的印度领导人尼赫鲁、美国著名左派作家海明威,都亲笔致信赫鲁晓夫,为帕斯特纳克鸣不平。费尔特里纳利组织国际文豪毛姆、艾略特等十余位名人联合上书,对苏联当局提出抗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际上的声援没有改善帕斯特纳克的处境,反而令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获得诺奖后一年半,他两次心脏病发作,最后于1960年5月溘然长逝。他去世后,他的两个家庭失去收入,依靠费尔特里纳利安排偷带入境的卢布现金过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在莫斯科的奥尔嘉接受走私入境的卢布,很快败露。她被逮捕审讯,判处劳改六年。为了对帕斯特纳克的爱,奥尔嘉在劳改营度过十一年光阴。她被释放后,与费尔特里纳利打起官司。费氏私吞了出售《齐瓦格医生》电影改编权获得的45万美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米高梅电影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天价预算将《齐瓦格医生》搬上银幕,获得1.2亿票房,在扣除通胀后的电影票房史上排名第九。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1987年,《齐瓦格医生》俄文版小说被苏联解禁,电影到2002年才被允许在俄罗斯上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理“齐瓦格事件”四年后,赫鲁晓夫被击败下台,过起漫长的软禁生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口授的个人回忆录,竟然要与《齐瓦格医生》一样,被偷带出境后在海外出版。他利用晚年时光阅读了《齐瓦格医生》,后悔地发现它根本不是反苏联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电影《齐瓦格医生》光碟版的封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