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友谊

<p class="ql-block"> 初次听闻城东小学李转南老师的名字,还是去年一位教研员向我提起她的一些大概的教育故事。而今,在2025年8月25日上午举行的澄迈县小学数学蔡兴乐名师工作室提质增效主题研修暨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现场,这位刚刚走上讲台仅三年的年轻教师,正站在台上娓娓道来,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她。她谈起班级管理的点滴细节,分享教学探索中的困惑与突破。有一个细节,当她说到搭班符老师耐心指导和帮助时,她感动的泪水悄然湿润了眼眶——那一刻,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教育初心的诚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做为年轻的她正如那细微苔花,用最质朴的行动、最真诚的坚守,对学生的真心、对教学的较真、对成长的主动,绽放属于她最美的育人之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把“杂乱”拧成“有序”</b></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接手的班级,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刚接触时纪律松散、作业杂乱:上课没有规矩、写字看不清笔画、数字辨不出模样。面对这样的“起点”,她没有急着批评说教,而是用“慢慢来”的耐心,一点点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框架。</p><p class="ql-block"> 她将班级划分为11个小组,每组4人,设小组长负责日常作业检查与课堂基础任务,再选大组长协调3个小组的工作,形成“小组自治+层级管理”的模式。更用心的是,她不搞“一刀切”的岗位分配,而是盯着每个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班里有个好动的男孩,下课总忍不住跑下楼梯,她便顺势让男孩当“楼梯清洁员”,叮嘱他“下楼时看看楼梯有没有垃圾,顺手捡上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活动需求,又让他学会为班级贡献;还有个细心的学生,被安排负责关窗关灯,从此每天坚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甚至主动跟妈妈商量“晚一点来接,我留在教室写完作业再走”——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小习惯”,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学生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她从细节处“死磕”:课前准备要求桌面只留“笔、草稿本、教辅书”三件套,让课桌干净,不让孩子上课分心;作业格式从严要求,解决问题题答案写在最左边、预留订正空间,只允许用黑色笔书写、蓝色笔订正,连竖式计算的横线都要画直。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她用两年时间日复一日地抓、一遍遍地教,终于让曾经“杂乱无章”的班级,变得井然有序,更让学生在规矩里懂得了“集体”的意义——自己的每一个小行动,都与班级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b>从“困惑”到“突破”</b></p><p class="ql-block"> 刚上岗时,李老师也曾陷入迷茫:明明找了教案、写好了过渡语,可上课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学生连基础的乘法口诀都记不牢,复杂的计算更是频频出错;同步练习里的拓展题,课本上没教过,学生对着题目无从下手。但她没有被困惑困住,而是带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一点点摸索教学的门道。</p><p class="ql-block"> 她悟到“单元备课”的重要性,不再只备单节课,而是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教四年级上册乘法与除法时,她提前理清每个课时的难点,知道“这节课没学好,下节课就会跟不上”,于是把知识点按“基础—进阶—拓展”分层;遇到课本没覆盖的内容,比如乘法分配律的“凑整、凑减、归一”题型、涉及等差数列的拓展知识,她会在网上搜遍小红书、微信、抖音的教学资源,把7种题型整理成“闯关任务”,在课上一个个讲透,让学生写作业时少走弯路。</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她更看重“学生有没有听进去”,而不是“自己讲了多少”。曾有一次期末复习,她疯狂讲课却发现学生没人认真听,从此开始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眼睛扫全场,发现有人没看黑板就暂停;遇到学生精神不佳,就用“拍手节奏”“课堂口令”调节——拍手3下让学生坐好,喊“看黑板”“看地板”让学生活动眼神,哪怕花30秒调动状态,也非要等学生“愿意听”了再继续。她还鼓励学生“说”:不会说的允许“蹦一个字”,说得多的让其他同学“找他讲得最好的一句话”,甚至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自己做题,再让同桌互相复述。为了让学生“动笔”,她充分利用草稿本:默写三角形的维恩图、画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分析“剪角后有几个角”的多种可能,让草稿本从“计算纸”变成“思维本”。</p><p class="ql-block"> 作业管理上,她更是“严中有细”:口算练习坚持全批全改,用小猿口算提高效率,却会手动核对机器误判的字迹;作业分类表扬,写得好的拿到班级“使劲夸”,写得差的私下找学生订正;对学困生,她把名字写在课本第一页,利用课间、午写、放学后的碎片时间,陪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练,还发动小组长当“小老师”,教完给积分卡奖励——就是这样“较真”的态度,让曾经“6道竖式全错”的学生,慢慢跟上了进度。</p> <p class="ql-block"> <b>向“身边人”学、向“实践”学</b></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常说“教育是一场修行,我才刚步入轨道”,这份谦逊里,藏着她快速成长的秘诀——不骄傲、不闭门造车,把身边每一位前辈、每一次困惑,都当成学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刚工作时,她教完课满心挫败,不知道怎么让学生听话、怎么把知识讲明白。“我记得太清楚了,从2021年的时候毕业到城东,我的第一个学习地点是在食堂。”在食堂用餐时与学校老师聊天让她收获满满。于是,每天中午她都去食堂吃饭,拉着尤海丹老师、吴和丽老师聊天,从“怎么关注学生状态”“怎么表扬孩子”聊到“怎么批改作业”,一顿午饭的时间,总能收获满肚子的“干货”;班级管理混乱时,她最期待晚饭过后的时光——李璐老师会搬来小凳子,坐在宿舍里跟她分享管班技巧:“对调皮的学生,大吼大叫没用,要先稳住自己,用温柔的语气说最严厉的话”“眼神要能震慑他,你乱了,学生更乱”;教五年级受挫时,搭班的刘湘老师成了她的“情绪加油站”,在她抱怨“课没人听”时,一遍遍鼓励她“这节课没教好,下节课再试,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参加县授课比赛时,李丽芳老师手把手教她“数的一致性怎么落实”“课堂设计怎么用AI辅助”,帮她打磨出满意的课例;就连搭班的符老师,虽然教语文,也会提醒她“数学课要让学生多操作,不能只在黑板上讲”“抓写字习惯对孩子今后很重要”,她讲着讲着眼眶都湿润了,这是被关心和指导而感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她还爱“折腾”新方法:县里搞数学文化节,她不知道怎么教24点、华容道,就搜遍各大平台找教学视频,终于找到8节系统课,从三年级让学生“说算法”到四年级让学生“写算式”,慢慢培养出学生的兴趣;听说AI能命题,她立刻去豆包尝试,哪怕第一次命题效果不好,也在丽芳老师的指导下调整要求,继续实践。她说“有新想法就要迈第一步”,这份“敢尝试、善学习”的劲头,让她在三年里从“新手教师”快速成长为能分享经验的“骨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把“学生”装在心里</b></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故事里,最动人的不只是她的教学技巧,还有那份“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情怀——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特点,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让学生在被看见、被认可中慢慢变好。</p><p class="ql-block"> 她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闪光点”:学生上台写题表现好,她拍下来发给家长;学生预习笔记有自己的想法,她特意跟家长说“你家孩子太会学习了”;学生在课上发现“乘法分配律题型的关联”,她不仅当场表扬,还课后告诉家长“孩子太会思考了”。对待优生,她从不放弃:那个上课总睡觉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爷爷奶奶管不住,她一次次联系家长,提醒“作业没写完”“基础题要补”;那个二年级时“计算完全不懂”的女孩,她让孩子每天练口算,把“哪类题会了、哪类题不会”反馈给家长,陪着孩子和家长一起坚持,直到孩子慢慢学会。</p><p class="ql-block"> 她还用心设计“奖励”:积分卡不局限于课堂,帮助同学、做好岗位都能得;期中期末兑换奖品时,把糖果、饼干换成“盲盒纸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举办班级口算比赛,发奖状时特意放神圣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仪式感”。这些小小的举动,不是为了“收买”学生,而是想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你的努力,老师看得见;你的进步,值得被表扬。”</p> <p class="ql-block">  苔花虽小,也能绽放最美的教育之花。李转南老师没有轰轰烈烈的教育故事,也许她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她用“把有价值的小事做透”的坚持、“知不足而善学”的进取心、“把学生装在心里”的初心,也应为她鼓掌和激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