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第784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期 2025.8.25.</span></p> <p class="ql-block">(小说连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生死要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烽烟,探寻生死铁证。</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连绵的胜山深处,一座被岁月侵蚀的军事要塞——胜山要塞静静矗立。</p><p class="ql-block"> 胜山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第五国境守备队”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毛兰屯野战阵地构成。</p><p class="ql-block"> 胜山要塞是日本侵略者口中“固若金汤”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也是3000名中国劳工用鲜血与生命浇筑的军事要塞。这里的每一块混凝土、每一条交通壕,都在无声诉说着一段被尘封的血泪往事。</p><p class="ql-block"> 走进胜山要塞,那碉堡、炮台、战壕、兵舍。那些残骸遗迹,仍散发着血腥与恐怖!仍能听到当年日军那狰狞的呼喊与中国劳工那阴魂的哀嚎!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1932年,哈尔滨被日军占领,同年7月,日军侵入孙吴县,陈兵9.8万,号称10万关东军。1934年6月,出于军事需求,日本关东军在孙吴县境内的霍尔莫津村(胜山要塞满语称作霍尔莫津要塞)着手修筑大型军事要塞——胜山要塞。胜山要塞有左右两翼,左有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设有备用弹药库、军需仓库和两个军官宿舍区。右有毛兰屯野战阵地,有近百个不同规模的军事工事。</p><p class="ql-block"> 胜山要塞是一庞大的军事工程。阵地中的防坦克沟、铁丝网、散兵壕、炮台、机枪掩体等设施和地下兵营,都用高强度水泥浇筑在大山的腹部。道路、交通壕和地下通道纵横连接。大型的半地上建筑是步兵警备中队营房,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筑成,分隔成十多个房间。按当时的军事物资储备,胜山要塞可供2000多名日军士兵驻守一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在被日军称为“亚雷高地”的炮兵阵地上极目远望,黑龙江清晰可见,这里成直线分布着四座炮台,附近还有一排六个小炮台,构成强火力基地。原驻守胜山要塞的日本上等兵北原茂卫战后写了一本名为《阿穆尔的流血》的回忆录,书中描述:“亚雷高地的炮台,只要一按电钮,其炮身可自由上下升降。就是苏联坦克攻击过来,也休想越过如此宽的防坦克壕沟。”</p><p class="ql-block"> 胜山要塞构造坚固、设计细致,有些设计直至今日也不落伍。要塞构筑多在山体内和地下,施工中采用的是坑道式掘进技术,同时解决了地下通信、电波传输、照明、通风、给排水所需的技术问题。火力构造也突出了要塞特点。针对严寒冻土中的房屋防寒、水源防冻、地下弹药库防潮、毒气防护以致冬季积雪对交通沟的填埋、枪炮射击孔的堵塞都设计解决得非常合理。</p><p class="ql-block"> 为了修建胜山要塞如此浩大的工程,侵华日军用欺骗、强抓等各种手段在全国各地抓招劳工,在胜山要塞修建完成后,将侥幸活下来的劳工全部杀害。有史料记载,日军一次就杀害了3000多名中国劳工。</p><p class="ql-block"> 劳工们,被日寇安置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里,即使在严冬季节,也只能在简易木棚里睡觉;一年四季,只能吃咸菜条、黄豆汤、冻萝卜汤,有时甚至只有盐汤。</p><p class="ql-block"> 《阿穆尔的流血》回忆录中这样记载:关东军用人海战术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劳工冻死、饿死,最后3000多名劳工全部被杀掉,所以日本官兵也把这里称为“幽灵阵地”。 3000多劳工集体被杀后,屠杀者心生恐惧,在掩埋劳工的地方,立了一块“镇魂碑”。</p><p class="ql-block"> 站在胜山要塞的土地上,风过林梢似在呜咽,又似在呐喊。当我们在“镇魂碑”前驻足,在地下工事中穿行,那些沉默的建筑仿佛化作历史的低语——它在说:勿忘!勿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生死要塞》讲述的正是这里的血与泪……。</span></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原型是我的爷爷杨毓山,爷爷生于满清光绪31年(1905年),故于1948年。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读过三年私塾。但生不逢时,饱受旧社会特别是伪《满洲国》的折磨,贫穷困苦生活的煎熬,年仅43岁就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经受的苦难是我等后人难以想象的,在那黑暗的旧社会,服过沉重难耐的各种劳役。日本侵略者入侵之后在家乡施行"间壁清野"、"归屯拼户"政策,烧毁了我家的五间瓦房,捣毁了我们的家园,使祖父无法安生为农,长期漂泊于外地藏身。曾被抓去在严寒的冬天里修路。日伪官吏罚他跪在冰雪刺骨的马路上,用枪把、铁锹狠打。他还亲眼看到中国人在白色恐怖中饱受的目不忍睹的惨状:日本兵手持刀枪,牵着恶犬,到处烧杀奸淫;无辜百姓被投入狗圈活活被狗咬死;把中国人光身装到满布铁钉尖的木笼中,用人摇晃,扎得遍身流血,直至死去;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被斩首,把血淋淋的头颅,悬于街头示众。爷爷在外地躲避劳工的时候,终未幸免,于沈阳附近被抓去当了劳工,从辽宁向北方边界﹣黑龙江省的"黑河"开去。一路上受尽凌辱与打骂,食不饱腹,病无医就,连橡子面和高粱糊也吃不上。劳工一但患病,立即拉出活埋。正在这时,爷爷也得了"伤寒病"。在他将要被活埋的情况下,得到了劳工难友的掩护和驻地一位开"大车店"的好心人送给药物、食品救助,幸免一死。他们这群劳工是要去黑河(前苏联对岸的山上)开凿山洞,修筑军事要塞,完工后所有参与工程的人员,都要被投入黑龙江里淹死,或者用劳工自掘的山洞封闭在里面活活憋死。有人知道爷爷读过私塾,会写信。大家密议,让他给同队人的家里都写了一封信,藏在衣服的夹层中。在一个漆黑的夜里,难友们掩护他逃离了劳工驻地。他身上分文没有,几天不吃不喝,夜行晓息,越过多少道日伪军的封锁线,数次险被捉住,逃出去后,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城一个同乡家藏匿起来。在那里白干活混口饭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 杨建赤</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爷爷日伪时期证件上的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