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八月的延安,秋意已在沟壑间悄悄酝酿,一场特殊的聚会却让这座城市的社会组织领域蒸腾起炽热的能量。112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骨干,带着服务民生的热忱与困惑,从城区的街巷、工作的岗位在延安</b></p><p class="ql-block"><b>楠林酒店的教室里,共同赴一场关于成长与担当的约定。</b></p> <p class="ql-block"><b> 史锦老师翻动着等级评估的细则图表时,台下的笔记本沙沙作响。那些关于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条款,曾是许多从业者眼中的“硬骨头”,此刻却在案例解析中变得清晰可触。有人指着评估指标里的“服务频次”一项低声交流,那是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在盘算着如何让助老餐的热气更及时地送到独居老人桌前;也有人对着“财务透明度”的条目频频点头,公益基金会的年轻干事正把关键数据快速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这些细碎的记录,终将变成千家万户门口更贴心的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薛景春馆长翻开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上。当“社会组织党组织评星进级”的话题展开,会场里的讨论声渐渐热烈起来。一位乡村助学机构的党员负责人忽然举手:“我们支部想在支教点建‘红色小课堂’,是不是能纳入评星标准?”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提问,让党建工作的宏大命题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原来,规范党务不是刻板的条文,而是让每一份公益初心都有了更坚定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桌子上的矿泉水瓶上的“溪盟山泉”字样被许多人注意到。这240瓶水,是延安民俗摄影协会雷总悄悄送来的心意,就像这座城市里无数默默付出的力量。有人交换着培训手册上的笔记,有人互相打听着各自机构的服务项目,原本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微光,在此刻汇成了温暖的星河。</b></p> <p class="ql-block"><b> 离场时,夕阳正为宝塔山镀上金边。参训的人们步履匆匆,他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社区、带回乡村、带回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边。这场盛夏的培训,不仅是一次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初心的回望——在延安这片浸润着为民情怀的土地上,总有这样一群人,用专业与热忱,为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而这股力量,正如延河的水,奔涌向前,从未停歇。</b></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468681</p><p class="ql-block">文:杜小艳 </p><p class="ql-block">图:杜小艳</p><p class="ql-block">配音:明镜菩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