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一处让无数国人无限敬仰的古迹-——洪洞大槐树,以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跨越千里,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洪洞,在大槐树下点燃香火,叩拜先祖,追根思源,更有年长者在这里手抚树干,感慨万千,乃至热泪盈眶。那是因为北宋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朝廷大移民,史称洪洞大槐树移民。</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后约700余年的时间 。期间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由这里迁往全国各地的民众数百万人,涉及1230个姓氏。移民及其后裔经过六百多年的辗转迁徙,繁衍到数以亿计,可以说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因而洪洞大槐树,就成为了亿万华人共同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经查阅: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北142个县市、北京、天津,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河南123个县市。</p> <p class="ql-block">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p> <p class="ql-block">根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棵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与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解手”和“身体特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解手:移民中有一些是不愿意离开老家的,押送的官兵为了防止有人逃跑,就把男女老幼反绑着双手用长绳串在一起,像串糖葫芦般连成队列上路。被反绑的移民们长途跋涉,想上厕所时只能央求押解官兵“老爷,请帮我解开手,我要方便。” 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久而久之,“解手” 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这个带着血泪记忆的词语,至今仍在北方方言中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身体特征:据传移民的后裔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瓣”。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瓣,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这个传说让 “小脚趾形状,成为了大槐树移民后裔的 “身份密码”,虽然从科学角度看,这只是遗传现象,但它承载的寻根执念,却比任何基因图谱都更触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中华民族追根寻源的重要节点、寻根文化的永恒象征,更是中华大家庭精神寄托的坐标,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追根思源的传统美德和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