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松嫩平原的版图上,镶嵌着一个古旧小镇,它的名字就叫做小镇子。它毗邻省城,是东北方向进入省城的必经之路,虽然小镇不大,但它却因出了两位名人而声噪省城,每天都会有省城里的人为这二人而来,为此,小镇在方圆几百里的范围内都是赫赫有名。我少年时就常因自己能生在这样的小镇而为之骄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镇上的第一名人是家住东街的玉花馨银匠铺老板刘银匠,他不仅手艺精湛更兼人品及口碑极佳,几十年来在加工黄金珠宝首饰等贵重品方面,从未出现过半点差错。因此,省城里很多开首饰店的老板都将个人定制的精活、散活拿到他这里来加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银匠育有六个儿女,他用自己的一双手托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完成定制人的工期,常常要开夜车。一张红木琴桌上摆满了他的各样的工具,我有幸每天都能欣赏到这魔幻般工艺,只因我就是刘银匠最小的儿子。我最诧异的是父亲能用一根铜管去吹酒精灯的灯火,用人工吹氧的方式使金银溶化。这神奇的操作使我惊叹不已。我望着父亲不断煽动的鼻翼,而口中的铜管却从没有离开过口,我不解地寻问父亲:“为啥不能张口换上一口气?”父亲告诉我:“那样的话,待溶化的金银就会凉了。”我也曾偷偷地叼着铜管想学着父亲的样子吹气,其结果是,只一会的功夫我便被憋得头晕脑胀,眼冒金星了。父亲笑着告诉我说:“要想学会换气的功夫,要用鼻子吸气用口吹气,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无法达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是在七十年代初,国家航天部要加工一批金银的高精密小件,因无法用机械设备来完成,便多方寻访,最终寻到了小镇上的父亲。那时父亲已然退休在家,但只因响应国家地召唤,父亲毅然重新披挂上岗,两年的时间里,极其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所交给的任务。航天部起初时还派两人监管金银,但后来就自己撤掉了监管的人。两年的时间里,几十公斤的金银在父亲一人手中操管,直至交货时竟毫厘不差。父亲将加工中锉下来的金银粉末,都重新铸成金条、银锭,上缴国家。国家航天部为父亲颁发了一张大大的奖状,上书:德高艺精。父亲一生工作期间所得的奖状极多,而他独对这张奖状珍爱有加。他常对我们说:“想做一个好的银匠工师,最重要的还不是手艺,而是人品和良知。”父亲的一生正像国家航天部为他颁发的奖状词一样,凭着高尚的品格及精湛的技艺成为了小镇上的不倒旗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镇上另一个招牌名人是一位风水先生,他的能为不是因他看风水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因为他能专治妇女的不孕不育症。他要求每一位要治病的妇女需在他家里住上一周,接受他的昼夜看脉、调药,药费加食宿费合计二百,家中如要是想多来人的话,也需每人另交二百(六十年代二百元钱是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巨资)。最给黄半仙提气的是小镇上真有几个常年不孕的妇女生出了小孩,不孕的妇女们手中牵着娃儿在小镇上一溜,无形地给黄半仙做了真人秀广告。从此,黄半仙的神通传进了省城,甚至有外省的人也慕名而来,黄半仙的大名也成为了小镇上的招牌名人。春风得意的半仙每天手里提着一根文明棍,眼睛上卡着一副金丝墨镜,身着一袭古唐装,傲然地成为了得道高人。</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风雨突变,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一场群众运动迅速地波及到了全国,小镇上的红袖章们揪斗了黄半仙,罪名是他卖假药毒死过人。半仙高声喊冤,努力地为自己辩解:“我的药是绝对的安全,是用炒熟的小米碾成粉加入蜂蜜合成丸,而后再在外面滚上些红砖头面,根本没有一丁点儿的药,绝没有任何毒性,也绝不会药着人的!”红袖章们继续追问:“那怀孕的孩子都是咋回事?”半仙结巴着说:“不孕的妇女都在我家里住了七天,我晚上过去就和她们做了…。那家里面出人陪伴的就都没能怀上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镇的第二面大旗倒了,只剩了刘银匠这面货真价实的大旗,仍然伫立着不倒。现如今在小镇的老人中若是有人提起刘银匠的名号,众人仍是竖起大拇指,而靠虚假骗人的黄半仙,小镇上的人却都不愿重新提起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