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三皇五帝》 第七十六节 祝融(三)

王洪斌

<p class="ql-block"> 《闲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六节 祝融(三)</p><p class="ql-block"> 祝融,名重黎(一说重、黎为二人),又称祝诵,祝和。这些名字出现在黄帝轩辕氏政权之后。</p><p class="ql-block"> 早期文献多视重、黎为两人,“重”出自少昊金天氏,“黎”出自颛顼高阳氏,二人在颛顼高阳氏政权下协作管理天地。</p><p class="ql-block"> 相传少昊金天氏政权末期九黎乱德导致“民神同位”,民众与神灵直接交流,社会秩序混乱。颛顼建立颛顼高阳氏政权后,派重(南正)司天、黎(火正)司地,阻断天地通道,实现“神不扰民,民不渎神”。重与黎分别“绝地天通”:重将天推至高远,黎将地压至低处,使天地分离。《山海经》记载颛顼命噎[yē]鸣(黎之子,黎被颛顼派往“下地”,即人间后所生)重新制定日月星辰运行次序,填补神权空缺。后世逐渐将二人合并为“重黎”,并神格化为火神祝融。</p><p class="ql-block">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p> <p class="ql-block">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重黎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此称谓可能衍生出“祝诵”(强调祭祀职能)、“祝和”(象征调和阴阳)的别称。后世将祝融尊为火神。</p><p class="ql-block">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命火正重黎(即祝融)率军征讨,重黎虽获胜但未能彻底消灭共工氏势力。帝喾以“误国”罪在庚寅日处死重黎。帝喾改任重黎之弟吴回为火正,并命其二次讨伐共工。吴回以火攻彻底消灭共工余部,完成兄长未竟之业。</p><p class="ql-block"> 祝融被称为三皇之一,主要源于古代文献对其神格与历史地位的多元记载及不同体系的传承:在《风俗通义》、《白虎通义》等典籍中,伏羲、祝融、神农被列为三皇,在《礼号谥记》中祝融、共工、句芒被列为三皇,而其他文献则采用不同组合,如燧人、伏羲、神农三皇组合、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组合等。</p><p class="ql-block"> 祝融作为火神,象征人类掌握火种的关键文明突破,其“赤帝”称号与燧人氏、伏羲氏等创世神并列,部分文献甚至认为其生伏羲、女娲,进一步强化其始祖地位。</p><p class="ql-block"> 祝融既是火正官职的代称,也是楚人先祖,其氏族在颛顼至帝喾时期持续担任要职,影响力延伸至夏商,这种政治延续性为其跻身三皇提供了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 关于祝融的传说很多,在此综合归纳如下:</p> <p class="ql-block">  在远古的黄帝时期,有一个名叫祝融的火正官。他小时候名为黎,是氏族首领的儿子。他生得红脸膛,体格威武,聪明绝顶,然而性格却十分火爆。当时,隧人虽已发明钻木取火,但并不擅长保存和利用火。然而,黎却对火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十几岁时便已成为管火的行家。在他手中,火能长期保存,且只需短暂传递。黎不仅擅长用火烧菜、煮饭,还懂得用火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和蚊虫。这些卓越的本领使他备受尊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黎的父亲带领整个氏族进行长途迁徙,他发现携带火种极为不便,于是便带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凭借这个简单的工具,他很快就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集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轻轻敲击,溅起的火星点燃了芦花,再稍加吹气,火苗便旺盛起来。自从黎发现这一简便的取火技巧后,人们再也不用费力钻木取火,也不必费心保存火种了。</p><p class="ql-block"> 黄帝听闻了黎的这一重大贡献,便邀请他担任专门负责火的职位——火正官。黄帝赞赏道:“黎,你的贡献非凡,我就赐你一个大名吧,叫祝融。祝是永远,融是光明,愿你永远为人间带来光明。”黎听后非常感激,连连致谢。于是,大家开始称他为祝融。</p><p class="ql-block"> 在黄帝的统治时期,南方有个强大的氏族首领名叫蚩尤,他经常侵扰中原地区,使中原人民苦不堪言。黄帝下令中原人民团结起来,由祝融和其他几位将领带领军队去讨伐蚩尤。蚩尤的部下众多,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身披兽皮,头戴牛角,能喷射浓雾,威风凛凛。在初次交战时,黄帝的军队一遇到大雾就迷失方向,部队间失去联系,相互无法支援。蚩尤趁机猛烈攻击,黄帝的军队大败而逃,一直逃到涿鹿才得以停歇。黄帝被困在涿鹿,长时间不敢出战。</p> <p class="ql-block">  不久后,黄帝发明了指南针,从此不再畏惧浓雾。祝融观察到蚩尤的部下都披着兽皮,于是他提出建议,让每位士兵都携带火把,四处放火。这场火攻使得蚩尤的部队遭受重创,他们焦头烂额,慌乱地向南方逃窜。黄帝驾着指南车,带领军队乘胜追击。他们穿越了黄河和长江,一直追到黎山之丘,最终将蚩尤杀死。祝融因发明火攻战术而立下大功,黄帝对他大加赏赐,他因此成为了黄帝的重要大臣。</p><p class="ql-block"> 黄帝的军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路过了云梦泽南边的一座大山。黄帝有意考问身边的祝融,便问道:“这座山叫什么名字?”祝融毫不犹豫地回答:“它被称为衡山。”黄帝进一步追问:“这山名的由来是怎样的呢?”祝融解释道:“传说在远古时期,天地混沌如同一颗巨大的鸡蛋。盘古氏为了开辟新的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用一万八千年的时间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壮举。在他死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化成了五座大山,其中头部朝东变成了泰山,脚趾朝西变成了华山,腹部凸起变成了嵩山,右手朝北变成了恒山,而左手朝南则化成了衡山。”黄帝听后大为赞赏,笑着对祝融说:“你对南方的事务如此了解,我必定会委派你担当重任。”然而,黄帝并未具体说明是什么重任。</p> <p class="ql-block">  队伍在衡山驻扎下来后,黄帝登上了这座山的最高峰,接受南方各部落的朝拜。氏族首领们纷纷汇聚,共同庆祝这一盛况。在祝融的引领下,大家奏起了黄帝亲自编撰的曲子——咸池之乐,黄帝的妃子嫘祖也翩翩起舞,引领众人共舞。欢庆过后,黄帝发表讲话,回顾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并宣布将奠定五岳,以示天下一统。祝融被任命为南岳衡山的守护神,负责管理南方的事务。</p><p class="ql-block"> 黄帝离去后,祝融便留在了衡山,开始了他的重任。他居住在衡山的巅峰,时刻巡视着各处的百姓。他发现当地的百姓经常食用生食,于是传授给他们取火的方法,教导他们将食物烧熟后再食用,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饮食条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样,他也看到了百姓们在黑暗中摸索的困境,便教他们使用火松明照明。面对瘴气弥漫、蚊虫滋生的问题,他告诉大家点燃火把熏烟,以此驱赶蚊虫和瘴气,保障了百姓的健康与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众人安居乐业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打破了宁静。震耳欲聋的杀喊声从中原地带传来,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向祝融询问缘由。祝融坦然告知,这是共工与颛顼为帝位而展开的激战。双方鏖战良久,仍难分高下。共工怒火中烧,愤然撞向不周山。这座山肩负着支撑天地、维系大地的重任。然而,共工的猛烈撞击导致天地柱折、地维绝,天地顷刻间倾斜,日月星辰与江河湖泊的流向也随之改变。南岳衡山更是摇摇欲坠,百姓们惊慌失措,抱树攀岩,哭声一片。在这危急时刻,祝融挺身而出,运用神力稳住了天地,守护了衡山。祝融在南岳山上一直活到高龄,逝世后,百姓们将他安息在南岳山的赤帝峰上,并修建了祝融殿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由于祝融的卓越贡献,百姓们对他充满了敬意。每年八月秋收之后,他们都会结伴前来朝拜祝融,感激他带来的种种恩惠。他们称赞祝融以火施化,带来繁荣与富强,于是决定尊他为帝,并因其与火的密切关系以及火的颜色是赤色,而称他为赤帝。从此以后,祝融便被尊为赤帝,受到了南方百姓的世代敬仰与崇拜。</p>

祝融

黄帝

颛顼

共工

衡山

蚩尤

帝喾

天地

三皇

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