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赏三月梅花

注礼书屋

<p class="ql-block">满庭芳·赏三月梅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 三月三日,习文之友一众,相邀八岭山恒荣梅园,欣赏万顷梅花。八秩仙翁同行,古稀红袖共往,皆神采奕奕,风华不减当年。傲骨人间偏有识,孤怀林下又争春。异彩缤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亿娇娃,漙漙簇簇,含情扑面成诗。桑榆非晚,曳履踏香飞。绿萼朱砂宫粉,忘桃李、熠熠生辉。笑相指,腰围几尺?自顾鬓毛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嫩红遮日软,复肩如织,点点人痴。入秀色,徐娘追逐花蹊。问客沧桑几许?扬花雨、醉在春枝。争春俏,双双浪漫,疏影又佳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萼朱砂宫粉:梅花的不同品名。</p> <p class="ql-block">群贤唯恐春归去</p><p class="ql-block">赶赴梅园蹭乐潮</p><p class="ql-block">注礼书屋《满庭芳·赏三月梅花》</p><p class="ql-block">赏析 程方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以长调抒发习文之友共游梅园感怀之作。描写生动,情景交融,人物鲜活,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p><p class="ql-block">上片,首句画梅:“三亿娇娃,漙漙簇簇,含情扑面成诗。”“三亿”是一个概数,形容数量之多;“娇娃”指梅花,“娇“,是美好可爱的意思,“娃”,是美、好,《说文·女部》“吴楚之间谓好曰娃”;“漙”,露水很多;“簇”,丛也。诗人以第一眼落墨,一进入梅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树树、一丛丛亿万朵绽放的娇美欲滴的梅花;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阵阵幽香;是一幅幅摄人心魂的万顷梅海图;是一首首让人激情澎湃的咏梅诗!此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界,诗人开篇不凡。</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写人:“桑榆非晚,曳履踏香飞。”此句是化用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来。“曳”连绵不断的样子;“飞”矫健、极快的样子,诗人在此赞美了随行仙翁、共往红袖们,他(她)们虽已是耄耋之人,亦“为霞尚满天”,在此落满花瓣的香径上步履矫健地游览,欣赏美景,品评热议,奕奕神采,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第三句赏梅:“绿萼朱砂宫粉,忘桃李,熠熠生辉。”万顷梅园,无一株桃李掺杂其间,绿萼朱砂宫粉各种稀有名贵品种竞相绽放,纷红骇绿,光耀鲜明,暗香浮动。诗人开篇从宏观上对梅园进行了扫描,此处则从微观品种上对梅花予以赞赏。花开璀璨,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写人:“笑相指,腰围几尺?自顾鬓毛稀。”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文友相聚,快乐无限,更何况相携共赏万顷梅花,则更是乐上加乐,乐得童真萌发;乐得老变顽童;乐得相互戏谑:笑问腰围几许?自嘲银发稀疏!诗人在欢乐的唏嘘声中,上片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下片,首句再度写景:“嫩红遮日软,复肩如织,点点人痴。”“嫩”,娇嫩、淡的意思;“软”,柔和的意思;“痴”,爱好而至入迷的意思。此景非彼景,人、物相融又一景。梅林中,淡淡的红梅花荫下、散放着丝丝梅的清香,林荫下的太阳光,显得特别柔和。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此沁人心脾的美景中心旷神怡、如醉如痴,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写秀色:“入秀色,徐娘追逐花蹊。”花开灿烂,阳光宜人,俏丽的女游客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在秀丽的景色中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那些风姿绰约的半老徐娘,笑声如银铃、歌声如金磬,嬉闹追逐于花荫小路,欢乐与芬芳弥漫梅园,感染所有游人!</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写情:“问客沧桑几许?扬花雨、醉在春枝。”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世纪之问,今天陶醉在梅花丛中的游客们,你们能享受这幽香沁心脾、眼前飞花雨、沿蹊踏鲜花如此仙境般美妙的都市后花园,可曾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样的地方吗?八岭山,古人的坟场、解放前土匪的巢穴、解放初期盗墓贼出没的地方,这中间经历了几多沧桑变化,才有了今天这地覆天翻的美丽蝶变!</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争春作结:“争春俏,双双浪漫,疏影又佳期。”“争春俏”这三字虽是化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而来,却和下面要表达的意思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自然贴切。梅兰竹菊,梅为四君子之首,就是要把春天打扮得更美丽、更浪漫,既要报春,更要扮靓新时代的春天,让人们尽情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从此旖旎的春光就是梅花的佳期!</p><p class="ql-block">诗人抒写游梅园感怀,情景交融,细腻自然,化用名句浑然天成,悠悠情长,言尽而意不尽,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一景一行一绚丽</p><p class="ql-block">一情一句一陶然</p><p class="ql-block">注礼书屋诗词《满庭芳·三月赏梅花》赏析 王建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庭芳·三月赏梅花》是注礼书屋于卯兔年春,与习文之友一众赏梅后所填的一阕词。</p><p class="ql-block">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注礼书屋《满庭芳· 三月赏梅花》,就是她在“变”字上的一个大胆尝试。</p><p class="ql-block">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此阕共有八句。其规律是,一句写景,一句写人,照此推进。</p><p class="ql-block"> 这种写法似乎与传统的由景及情的写法大为不同,但“寓情于景,由景生情”的传统创作精髓,不仅被词人保留,而且被词人运用得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亿娇娃,漙漙簇簇,含情扑面成诗。”,起句是写景的。一个“三亿娇娃,漙漙簇簇”,逼真地描绘出了朵朵春梅娇媚的形态,和一望无边花海的盛大。用艺术的语言诠释了460亩梅花园之广阔宽大,三万梅花树之茂盛艳丽。</p><p class="ql-block"> “含情扑面成诗。”一个“含”,一个“扑”,一个“成”,加上一个“情”,一个“面”,一个“诗”,让亿万朵梅花的芳香,含着深情扑面而来,画意诗情,观之有形,嗅之有香,闻之有诗。</p><p class="ql-block"> 接句“桑榆非晚,曳履踏香飞。”这一句是写人的。虽然从花转到了人,但又十分自然贴切。“桑榆非晚”,词人直接用了王勃的句子,表明了习文之友一众赏花者是一群不服老,有胸怀的老人。“曳履踏香飞”,一个“曳”、一个“踏”、一个“飞”,把这些步履轻盈,情绪高涨而轻松的老者情趣,刻画得入木三分。面对花海香洋,词人等一众习文之友欣欣雀跃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p><p class="ql-block"> “绿萼朱砂宫粉,忘桃李、熠熠生辉。”这一行,词人的着墨点又回到了梅花上。随着这一众习文之友的深入观察,各种名贵的梅花映入了他们的眼帘。他们真切地感觉到,这超凡脱俗,暖阳香风中熠熠生辉的梅,还真不是世俗的桃李可以与之媲美争锋的。</p><p class="ql-block"> “笑相指,腰围几尺,自顾鬓毛稀。”这一句的表现对象又来到了人上面。面对熠熠生辉、五彩缤纷的梅,习文之友一众童心大发,互相调侃,逗乐取笑。词人自己也觉得,东隅已失,毛发稀疏。“笑相指”三字最为传神,一方面无缝地与上一句对接;一方面,又巧妙地引出了后面文字。</p><p class="ql-block"> “嫩红遮日软,复肩如织,点点人痴。”此一句,词人笔锋又紧承前文,指向了梅花。在习文之友相互调侃取笑,自顾嗟吁之余,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了梅。一个“嫩”,进一步描绘了梅的娇艳,一个“遮日”,进一步表现了铺天盖地一望无际梅园的壮阔,一个“软”,让梅的娇艳找到了支撑点。“点点人痴”,梅的娇艳,梅园的壮阔,处处让人迷,点点使人痴。“点点人痴”即对前文是一个小结,又为后文的深入进行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入秀色,徐娘追逐花蹊。”“点点人痴”的习文之友们,此刻完全把全部身心融入了这秀美的景色之中。在此景此情中,他(她)们童心聊发,陶醉在这花海香洋之中,嬉笑追逐,乐不可支。这一句对人的描写,随着时空的流转,而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问客沧桑几许?扬花雨、醉在春枝。”此句描写梅的信息量极大。自古以来,探梅,访梅,折梅,簪梅,咏梅,梅随着文人们的心境与际遇,真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从陆放翁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到毛泽东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该经历了多少世态炎凉,该饱尝了多少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扬花雨、醉在春枝。”此刻梅花的形态,就轮到表现词人的心境了。在这春日融融的大好时光里,梅把花瓣扬向了春风,梅花自身也陶醉于、沉醉于这“新时代”之中了。这一句对梅花的描写,真是酣畅淋漓,让人目酣神醉。</p><p class="ql-block"> “争春俏,双双浪漫,疏影又佳期。”结句一语双关,情景相倚相存,花人互为衬托。花人共争春俏,同舞浪漫,共度佳期。为全词,也为这次习文之友的三月赏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纵览全词,我们是否看到了词人这种填词时的“变”,带来了李渔所称的“新”“活”呢?</p><p class="ql-block"> 小编认为,答案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新”首先表现在词人填词时,有主观思维上的“新”。词人已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的填词方法了,而是刻意地去运用了这种“跳跃”的手法,一行景,一行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结构“新”。“一景一行一绚丽,一情一句一陶然。”由于词人是刻意用这种“跳跃”方式的,所以就会逼迫自己注意每句之间的衔接。这“跳跃”式的结构,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第三,形象“新”。一行一景,一行一情,让我们一方面惊叹于有如仙境般的景,一方面又共鸣于人间珍贵的情。人、物的自然交融,情、景的真切表述,让我们看到了词人笔下形象的新。</p><p class="ql-block">下面再来谈谈“活”。</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创意的“活”。由于是“跳跃”式的结构,在创意上就打破了花、人的界线。花景即人意,人情即花境,互相交融,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细节描写的“活”。由于是“跳跃”式的结构,就给细节描写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余地。“问客沧桑几许”“争春俏”“双双浪漫”“疏影又佳期”,这些细节描写,都是在有“跳跃”式的结构,人即花,花似人的状况下,才能“活”写的双关语。</p><p class="ql-block"> 这阕词,是注礼书屋的一次大胆探索。当我们沉醉在这美丽的风景和美妙的意境中时,我们可以说,注礼书屋,你的探索是成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