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张荣华作者:张松鹤 <p class="ql-block">编者按:于互联网文化多元交织之当下,作者宝林开启“宝林夜话”,意义非凡。文化维度上,它是地域文化的捍卫者与弘扬者,深掘地方历史、民俗,令独特文化再绽光彩;情感层面中,融入本土乡音,为游子构筑起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凝聚社群合力。其故事创作兼具趣味与哲思,以精彩情节愉悦众人。同时,深度契合乡村振兴,“宝林夜话”变身宣传先锋,为地方发展鼓与呼,以文化伟力助推乡村。让我们跟随“宝林夜话”,一同领略地方风韵,感受文化力量,共赴乡村振兴的锦绣前程。</p> △碧云峰 <p class="ql-block"> 碧云峰南面的花桥右侧迄今还蛰伏着一酷似青蛙的麻拐大石,故这一带一直流传着《麻拐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很久以前,碧云峰南面的宝林冲花桥旁,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只麻拐(青蛙)。</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惬意生活过的时间不长,就被一位不速之客打扰了。这客可不是个善主,它是一条赤溜赤溜的蛇。蛇是麻拐的天敌。自从蛇来后,麻拐就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好几次,狡猾的蛇吐着红红的信子猝不及防地偷袭,每次都被早已提防的麻拐躲过。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当麻战战兢兢快吓出抑郁症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到玉帝那告状。说干就干,第二天麻拐一纸诉状将蛇告上了天庭。玉帝择期升堂,惊堂木一拍,说:“大胆刁民,所告何因?从实招来。”</p><p class="ql-block"> 麻拐回答说:“蛇要吃我,请您公断!”</p><p class="ql-block"> 玉帝问蛇:“真的吗?”蛇答:“是。”</p><p class="ql-block"> 麻拐问:“二黄三月叫阳春,五黄六月呷禾虫。你要捉我呷,咯是为何因?”</p><p class="ql-block"> 蛇答:“二黄三月闹喳喳,五黄六月呷禾花。捉你扒皮呷,你又要何该?”</p><p class="ql-block"> 玉帝思索片刻,作判决如下:“二位诉说已听清,判决如下要听真:麻拐认真做好事,蛇你不要起歹心。”</p><p class="ql-block"> 麻拐和蛇回来后,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可蛇呷麻拐之心不改,又开始打麻拐的主意。麻拐无奈再上天庭。玉帝听奏后改变方案,先叫麻拐回家。</p><p class="ql-block"> 麻拐回家不久后,发现一下子多了两邻居:一支锋利的箭,一羽雄健的鹰。原来玉帝为一劳永逸,对此作出了周密部署:派雄鹰监督蛇,安排箭直指鹰。让它们互相监督,永享和谐。</p><p class="ql-block"> 果然,若干年过去了,现如今麻拐石还静静地卧在宝林冲花桥旁,蛇山、鹰山、箭山互为犄角围绕在麻拐石旁。</p><p class="ql-block"> 于是,麻拐石的传说一代又一代在宝林冲流传了下来……真乃是:</p><p class="ql-block">蛙蛇鹰箭共一冲,</p><p class="ql-block">相生相克护宝林。</p><p class="ql-block">岁岁年年和谐过,</p><p class="ql-block">世世代代保苍生。</p> △天意木国 △作者:张松鹤 <p class="ql-block">注释:益阳方言里,“麻拐”是当地对“青蛙”的特有叫法,彰显地域文化与语言差异。“冇”等同普通话“没”,用于日常否定表达。“呷”即“吃”,体现地区语言特色,是研究地域文化与语言演变的重要素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