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东林大佛暨东林寺

幸福家人

<h3>  2025年6月13日。早上起来吃过早餐后,到九华山景区服务中心,从服务中心乘坐汽车至九华山火车站。</h3>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站。</p> <h3>  从九华站坐火车至安庆站后转坐去庐山的火车。中午到庐山,下火车打出租车直接到东林大佛景区。在景区外吃中午饭(素斋饭)。出租车司机人非常好,带到景区门口,帮我们照合影,回车里等我们。现在是下午2点20分。</h3> <p class="ql-block">  庐山站,在出租车上随拍。</p> <h3>  东林大佛即东林净土苑。<br>  坐落于庐山山麓,是净土宗祖庭东林寺的标志性建筑,2013年建成开光。佛像通体镀金(耗金48千克),底座为48瓣莲台象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总高81米寓意修行艰辛。景区包含净土文化区、唐代风格建筑群及四尊贴金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普贤、文殊),形成庄严的礼佛空间序列。 <br>  特色体验 <br>  1、非商业化运营: <br>  永久免门票,免费提供斋饭、茶水及香火。 <br>  登顶需攀949级台阶,沿途可见信徒三步一拜的虔诚场景。 <br>  2.建筑与艺术: <br>  佛像融合盛唐风格与龙门石窟等艺术精华,宝盖壁板刻画西方三圣接引盛况。 <br>  中轴线布局的唐代建筑群起伏错落,虹桥飞跨,视野开阔。<br></h3> <h3>  牌楼:横额"万善同归"</h3> <h3>  "东林寺净土苑"石碑和牌坊。</h3> <p class="ql-block">  山门区</p><p class="ql-block"> 大佛景区建筑群沿轴线布置,在轴线南端,与环庐山干线公路相邻,用一个乌头门形式的唐式影壁作为屏障,也作景区的南部边界。由乌头门式影壁与山门,及山门前两侧作为附属用房配置的厢房,构成一个入口空间。中轴线两侧厢房后为入口区停车场。</p> <h3>  东林寺净土苑 <br>  从中轴线正门而入,是一座巍峨的山门牌坊,高十四余米,宽近七米。楣梁正中为“香光庄严”四个篆字,左右额书为“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八字</h3> <h3>  天王殿 穿过净土苑山门,越过水景,一路往山门广场纵深行,即为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一重一—天王殿建筑群。天王殿建筑群由天王殿、东西配楼、连廊、假山、阿育王柱及金水桥等景观组成,天王殿为“君”殿,东西配楼为“臣”殿,三者以连廊相通,呈“品”字形布局天王殿占地近五百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架构。顶层重檐下悬挂着匾额一块,乃传印长老手书的“东林寺净土苑”六字;次层重檐下亦有匾额一块,乃北宋大文豪苏轼手书的“天王殿”三字。殿高三层,顶层为图书馆,中层尚在规划当中,首层为正殿。首层殿基高出广场两米有余,既有预防江南雨多潮重的作用,又有烘托气势之功效。前后各有门三道,象征着“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义。</h3> <h3>  天王殿。</h3> <h3>  天王殿。</h3>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金水桥位于天王殿正门前,采用大理石建造,呈单孔拱券设计风格。桥面略显弧度,桥身如卧虹汲水。桥分三座,中桥最为宏阔,左右两座次之。桥面两侧的护栏上镂有清一色的莲苞柱头。</p> <h3>  经幡。</h3> <h3>  住庐莲光。</h3> <h3>  威镇三洲是重要的宗教建筑。该建筑位于中轴线右侧,造型精美,与左侧的佛塔形成对称布局。其寓意为“威镇三洲”,象征佛教中的三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与地理概念。 <br>  建筑特色 <br>  威镇三洲采用传统木结构,与光严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净土苑的核心景观。其三层塔身高约23米,内部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信众可通过右绕佛塔获得福慧增长。 <br>  宗教意义 <br>  该建筑融合了佛教“三洲五戒”的教义,通过木结构与经幡装饰,强化了“威镇”的象征意义。信众在此可通过绕行祈福,获得灭罪增福的加持。</h3> <h3>  威镇三洲。</h3> <p class="ql-block">  莲池广场</p><p class="ql-block"> 踱过金水桥,穿过天王殿,便到了莲池</p><p class="ql-block">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为配殿,分别以</p><p class="ql-block">连廊与天王殿相通,东厢为客堂和莲友</p><p class="ql-block">厅,西厢为贤护堂和功德处,上方则为</p><p class="ql-block">极乐殿。广场北端的左右两侧各有龙龟</p><p class="ql-block">碑一座,广场中央则是一孔莲池。</p> <h3>  极乐殿 <br>  自莲池广场的北端拾级而上,乃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二重一一极乐殿。整座殿宇高约二十米,占地近九百四十平方米。极乐殿的建筑风格与天王殿相仿,稍显不同的是,此殿为单檐歇山架构。殿分两层,第一层为法宝流通处,第二层为正殿。</h3> <h3>  极乐殿。</h3> <p class="ql-block">  极乐殿前俩石碑:净土苑碑。 𦘦建东林寺净土苑碑记。</p> <h3>  光严塔 <br>  极乐殿后拾级而上,越过一重广场,再径登数十级台阶,即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一一光严塔。其位处极乐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光严塔总高23.75米,呈唐式风格,为楼阁式三重檐庑殿顶方形塔,主体由非洲红花梨木搭建而成。整座佛塔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打造,稳固而尽显庄雅。</h3> <h3>  光严塔 。</h3> <h3> 大雄宝殿 <br>  从光严塔拾级而上,是一重庄严宏阔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乃药师殿和地藏殿,与北端尽头的大雄宝殿,三者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高近二十二米,殿基高出地面两米有余。与净土苑的所有殿堂格调类似,皆为仿唐风格,较余者更具特色的是,此为重檐庑殿顶结构,飞檐层叠,伟栋丹梁,阶墀宽阔,梁柱井然。大雄宝殿乃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最后一重,较之天王殿和极乐殿而言,此殿显得更为高峻。其雄踞于中轴线前端区域之中枢,南可俯览群阙,北可直通山顶,左右殿廊环抱。</h3> <h3>  大雄宝殿。</h3> <h3>  9 4 9级台阶从这里开始。</h3> <h3>  金刚台(心月莲台)。和8 1米高阿弥陀佛手中的金刚台是1: 1的比例。</h3> <h3>  金刚台 <br>  重要景点 文化活动 其他看点 开发自信愿路径直北上,越数百级台阶,即达金刚台。金刚台亦称金莲台,高近五米,径粗逾三米,重七吨,以锡青铜为材质,与大佛手托莲台同一规格,采用传统失腊工艺铸造而成,外饰金箔。整座金刚台由三部分组成,底层为台基,中层为莲柱,顶层为莲座。</h3> <p class="ql-block">  拜佛台 </p><p class="ql-block">  自金刚台拾级而上,越数十级台达拜佛台广场。拜佛台占地约二千四百平方米,乃净土苑中轴线中段朝礼区的核心区域,是仅次于大佛台的露天朝礼场所。其北通接引桥,南毗金刚台,东西回廊环抱,钟鼓楼左右峙立,所有设备有机统一,联为一个开合有度的空间整体。</p> <h3>  拜佛台,</h3> <h3>  接引桥 <br>  自拜佛台北端蹑阶而上,即净土苑中轴线上段朝礼区之接引桥。其雄跨于两岸之间,将深涧两端的拜佛台和紫金台联为一片坦荡通途。全桥呈单拱设计,为上承式钢筋砼箱形拱桥,全长一百一十六米,宽十米,拱圈净跨七十米,桥面距谷底高达三十五米。桥头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座,南端桥堡两侧分别塑有一组净土文化铜雕,浮雕顶端屹立着两尊供养菩萨,东为持珠,西为印手,两相峙立。</h3> <p class="ql-block">  飞虹桥(也叫接引桥)图片来自网络。</p> <h3>  回首腑拍。</h3> <h3>  阿弥陀佛的呼唤:孩子回来吧 <br>  东林大佛景区的“回来吧,孩子”是镌刻在山门上的核心标语,源自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慈悲本怀,象征对迷途灵魂的永恒召唤。以下是具体简介: <br>  一、标语的含义与起源 <br>  佛教内涵:这一呼唤体现了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核心——救度一切众生。当历经轮回的众生见到佛时,如同孩子归返慈母怀抱,传递包容与救赎的深意。 <br>  设计渊源:由参与东林大佛设计师特意添加,旨在表达佛陀对尘世漂馆者的无声等待,暗合净土宗“回归安宁”的修行理念 。</h3> <h3>  横额: 回来吧孩子。</h3> <h3>  里面横额:天然父子</h3> <h3>  极乐路。</h3> <h3>  腑拍飞虹桥。</h3> <h3>  我们上来了。</h3> <p class="ql-block">  东林大佛</p><p class="ql-block"> 沿极乐路拾阶而上,路之尽头便是中轴线核心朝礼区一一大佛台。其位处观音山之巅,乃净土苑中轴线之终点,亦为全苑地势之至高点。大佛台占地一万六千平方,正中须弥台逾六千平方,高七米。“七”表出世间法,寓意“出六道轮回,不堕生死趣”。台之底层为无量光殿,顶层为阿弥陀佛接引圣像。</p><p class="ql-block"> 东林大佛,是东林寺的标志,在阿弥陀佛像里面,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的东林大佛由莲座、佛身及宝盖三部分组成,佛身高48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示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从莲座至宝盖总高81米,比喻成佛之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不易。建造东林大佛的所有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信众的善款,大约10个亿。为了让佛身呈现紫磨真金色,大佛在铸造过程中,被融入了48公斤黄金。东林大佛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是宗教艺术品中的经典之作。</p> <h3>  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千克黄金为大佛镀金。讨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总高81米,为至火焰宝盖顶点之距,以表九九八十一,意为修行成佛艰辛不易。 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举行大佛开光大典。</h3> <h3>  大佛的形像为接引式,以雄伟的身躯表现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以悲悯的表情表现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h3> <p class="ql-block">  须弥台四角落为四尊菩萨,分别为:东南角一一南无观世音菩萨。西南角-一南无大势至菩萨。西北角一一南无普贤菩萨。东北角一一南无文殊菩萨。四尊菩萨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样,做贴真金工程,真金外还有漆。</p> <p class="ql-block">  须弥台上的经幢。</p> <p class="ql-block">  须弥台上的 经幢和焚香炉。</p> <h3>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佛教净土宗广大信众的信仰对象,在佛教界拥有的信徒最多,这是一个人人都能修行的法门,最易修持,收效最大,是佛教大乘各宗各派的最终归宿。根据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无量寿经》等典籍中的预言,佛教传扬分正法、像法、未法三个时期,佛教的末法时期以后,各宗派教法纷纷消失,最后只留下阿弥陀佛法门住世百年,救度有缘众生。东林大佛建成,直至未法时期救度无边众生,是佛教末法时代的地标性工程,将赋予佛教以不朽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h3> <p class="ql-block">  经2小时30分钟时间游完东林大佛景区。回出租车去东林寺。距离东林寺20公里的路程。</p> <h3>  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由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于公元386年创建。作为莲宗祖庭,东林寺是佛教史上的重要圣地。</h3> <h3>  九龙壁。</h3>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为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一千多年来,东林寺迭废迭修。在唐代,以藏经多而闻名。宋代一度圮废。明代重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又两次重修。咸丰时遭毀坏,遗留的少数建筑物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东林寺现在的建筑,多系近年来重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93年,东林寺创办江西佛学院。2006年成立东林慈善功德会。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东林寺集佛教活动场所、佛学教育、慈善机构于一身,还是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东林大佛是其标志,在阿弥陀佛像里面,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的。</p> <h3>  东林寺,莲宗祖庭。山门。</h3> <h3>  古树。</h3> <h3>  古树。</h3> <h3>  青莲塔。 东林寺莲池畔的佛教建筑,主塔高约10米,四周环绕四座小塔,塔内供奉佛驮跋陀罗尊者赠予慧远大师的佛舍利数颗。 建筑结构与位置 青莲塔坐落于东林寺天王殿前的莲池中央,塔基三面临水,主塔形如亭阁,底部四柱内立有“青莲塔”石碑,塔尖直指蓝天。四角的小塔与主塔形成“一主四从”的布局,金色塔刹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整体造型宛若圣洁莲花,与莲池待领取影相映成趣。   宗教意义与供奉对象   青莲塔为法身塔,主要供奉佛驮跋陀罗尊者(1600年前印度高僧)赠予慧远大师的佛舍利。信众常绕塔三圈祈福,认为此举可消灾积德。塔前还刻有释迦牟尼佛脚印一对,象征佛法传承。</h3> <h3>  青莲台。</h3> <h3>  莲池 莲池位于天王殿前,慧远创建东林,即凿池种莲,并与高僧名士123人结白莲社,共修净业。因历代屡遭兵燹,莲池淹塞,古莲绝种。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净士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腾堂恭俊专程送来原由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带去的白莲种。经寺僧精心培育,已有重建莲池中再度扎根开花。莲池面积1050平方米。</h3> <h3>  莲池。</h3> <h3>  天王殿 <br>  天王殿在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高大座像,其正中处前为弥勒菩萨铜像,后为韦驮菩萨塑像。</h3> <h3>  天王殿。</h3> <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p> <h3>  大雄宝殿 <br>  大雄宝殿乃东林寺主体,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由南京工学院古建专家设计,为仿宋建筑,斗拱、戗脊、垂檐、绿琉璃瓦。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大殿正门上匾额,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h3> <h3>  大雄宝殿。</h3> <h3>  藏经阁 <br>  藏经阁亦称文殊阁,在十八高贤堂后,白居易《白氏长庆文集》、乾隆版《龙藏》及1985年日僧奉赠《大藏经》等珍品藏于此。“依《远公文集》例,不惜外客,不出寺门”。</h3> <h3>  华严堂.藏经楼。</h3> <h3>  唐经幢 唐经幢在地藏王殿前,为3米高的石塔,顶镌有莲花装饰,制作优美,幢身六面,遍刻尊腾陀罗尼经,此幢制于唐高宗永淳年(682),至今1300多年,风雨侵蚀,字体漫漶,无可辩解。近代古直《唐刻经幢》诗云:“千年卓立寺门中,阅尽沧桑世未通。我喜一时高工妙,初唐经刻六朝松”</h3> <h3>  唐经幢(光寿塔 )。</h3> <h3>  墙刻。</h3> <h3>  香光讲堂。</h3> <h3>  回廊。</h3> <p class="ql-block">  景区山门已关闭,从侧门出,往侧门走一路美景。</p> <h3>  从侧门出来回到山门,拍照往回返。</h3> <h3>   东林寺游览1个小时,景区大门已关闭,从侧门出来,又上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最后把我们送到九江火车站附近入住。在这里给庐山的出租车司机热情服务点赞。</h3> <p class="ql-block">    14日早上,我们来到九江火车站,准备坐火车踏上回家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  九江站。</p> <h3><br>  我们行程全部结束, 感谢美友老师的鼓励支持。 图/文:幸福家人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