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在著名诗人蔡其矫家中听他谈诗。85岁的蔡老讲到他新近创作的长篇海洋诗《郑和航海》和《海上丝路》时说:我还在摸索。这轻轻说出的“摸索”两字,令我心头一震。</p><p class="ql-block">好多年来,耳边听惯了太多的“探索”。诗人们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总喜欢说“探索!探索!再探索!”在新时期诗歌创作的语境里,“探索”,意味着先锋、前卫。一说“探索”,仿佛已经成功了一半,容不得你置疑和证伪。于是,人人都以“探索者”自居,“公示”自己艺术追求的必然成功。这样一来,大大助长了诗界的浮躁心理和自夸之风。</p><p class="ql-block">其实,诗人在向未知的艺术领域探索中,失败肯定多于成功。因为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足和落水是必然的经历。实际上,探索就是一种艺术的冒险。真正的艺术家,在自己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都认识到艺术探索就是一种“黑暗中的摸索”。如著名作家王蒙,就把艺术探索说成是“盲人摸象”。不管你再高明,再著名,你摸到的也只能是局部;你自视再高,以为手中都是真理,也依然是“一百步笑五十步”。因为只有上帝才能“看见全象”,但上帝不在人间。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也会善侍同行。虽然懂得了自己的局限性,反而能获得更宽阔的视野,更大的宽容和包容的胸襟,</p><p class="ql-block">“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诗艺创造中,常常需要经过许多次的失败,才能不断调整审美的维度,在不断选择中找到正确的艺术道路。而那种刚提起笔写诗,就自认为是大师的人,一旦被时间证明所写的诗“不怎样”后,常常又成为泄气的皮球,再也没有继续创作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有人说:“诗坛上太多18岁的诗人,太少80岁的诗人。”个中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人把艺术创造看得太容易,认为探索必定会成功,缺少为诗艺终生奋斗的准备。在创作中遇到困境,不能屡败屡战,坚持下去。诗界之所以出现一代兴起,一代消失的不断换代现象,其根子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为诗歌艺术奋斗了60多年的大家蔡其矫,坦言还在“摸索”,并不仅仅表明他的谦虚;而是说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他真正理解了诗艺创造的无比艰难,因为这是艺术创造的规律。艺术不是技术,诗人不是手艺人,因为他永远不能重复自己。既使是成功的名家,当他开始新的创作,也就意味着从头开始,昨天的成就属于过去,而今天只能通过不断的失败,才有可能走向明日的成功。所以,深知其中三昧的蔡其矫,深有感触地说:“每写一首诗,都象第一次创作那样艰难。”</p><p class="ql-block">少谈些“探索”,多讲些“摸索”,在诗歌创作中就会多一份沉静、多一份坚忍,也就可能多一些成功的希望。因为,搞名词拜物教,肯定不会有结果。“探索”不是咒语,喊声再大,也只是主观的愿望。艺术之门不会听到“探索”,就自动开启。</p><p class="ql-block">一言以蔽之:探索,就是在不断失败中摸索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