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里的血与泪

彬彬有礼

<p class="ql-block">文/张善斌 插图/豆包</p><p class="ql-block">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史上,《祭侄文稿》宛如一颗璀璨而悲壮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震撼人心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段用血与泪书写的历史,承载着颜真卿家族的忠烈与悲愤,诉说着那个动荡时代的沧桑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这位唐朝的大书法家,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书法风格雄浑大气、刚健有力,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他并非仅仅是手握毛笔的文人,更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坚定爱国情怀的将领。</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爆发前,颜真卿就展现出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预判能力。他深知安禄山心怀不轨,在担任平原太守时,便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为抗击叛军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表面上每日与宾客驾船饮酒、吟诗作赋,以此麻痹安禄山,让叛军误以为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从而放松了对平原郡的警惕。</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太守的堂兄颜杲卿率先反抗叛乱。颜真卿迅速行动,将辖下的3000静塞兵扩充到万人,并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他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时,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士气大振。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等纷纷领军来归附他。颜真卿横刀立马,率领平原郡不足两万兵马,死死地挡住和延缓了叛军进军长安都城之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也积极投身抗叛斗争。他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切断了叛军西进的通道。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颜真卿拥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成为抗击叛军的中坚力量。他指挥联军在堂邑大破叛军,歼敌2万余人,这是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场胜仗,“颜真卿”三个字成为了一面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p> <p class="ql-block">  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是颜氏家族在抗叛斗争中的杰出代表。颜杲卿设计擒杀叛将李钦凑,收复战略要地土门,为抗击叛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叛军的势力过于强大,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但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御敌物资全部用完。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p><p class="ql-block"> 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斥责他说:“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颜杲卿怒目而视,对答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人将颜杲卿绑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也都被先截去了手脚。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颜氏家族三十余口在这次叛乱中惨遭杀害,谱写了安史之乱中最悲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颜季明作为颜杲卿的儿子,尚未成年,却在战乱中承担起了联络人的重任,常常在两郡间往来通报消息。最终,他在传递军情时被叛军杀害,仅留下头骨。颜氏家族的忠烈事迹,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p><p class="ql-block"> 直至在颜氏家族惨遭叛军杀害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长侄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面对亲人的残骸,颜真卿悲愤交加,他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挥泪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名垂万古的《祭侄文稿》。</p> <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全文二十三行二百六十九字,其中脱漏一处,涂改十四处,改后定稿二百三十四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更不能理解为一次普通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篇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颜真卿在书写过程中,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文稿中,颜真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越往后笔触越急促,如“贼臣不救”四字笔锋狠重,墨色枯涩,仿佛撕裂纸张,将颜真卿对叛军的痛恨和对朝廷腐败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呜呼哀哉”转为狂草,笔走龙蛇,一泻千里,将悲痛推向了顶点。</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角度来看,《祭侄文稿》的书法风格刚健有力、气势磅礴,笔法自然流畅,墨色随情感起伏变化丰富。清代吴德旋评:“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每个字都饱含血泪,如“摧”字笔锋如刀,直指叛军暴行。明代项穆赞:“舒和遒劲,丰丽超动”,颜真卿的笔法虽不刻意工巧,却因平日功力深厚,使情感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它展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及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书法旷古未有之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角度来看,《祭侄文稿》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凝结。颜真卿用笔墨将个人的悲痛升华为民族的忠义,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触摸到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核心。它让我们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先烈。</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让书法家们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许多书法家在学习和研究《祭侄文稿》的过程中,汲取了其中的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里的血与泪,是颜真卿家族忠烈的见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的史诗。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捍卫正义和尊严。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颜氏家族的忠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