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蒙自

cuiyubao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二十多天的云南避暑,日前返回上海。本为躲过暑期最热的一段时间,不想即使已是处暑节气,上海的气温依然在38、9℃,且这般高的气温还要维持一段时间。南方的热与北方不同,是一种湿热,体感就更加难受。不想出门,在家整日与空调为伴。</p><p class="ql-block">夏天,云南也有热的地方,如版纳。不过现在正值雨季,即使版纳,气温甚至也没有上海高。日晒会热,阴头里就凉快,不像上海,离开空调环境,无论是否日晒,都被热烘烘的热气裹挟。</p><p class="ql-block">这次云南避暑,落脚点在普洱的首府思茅,与姚倬、江锦夫妇一起,住同为上海赴云南知青的老俞、思华家。家里4个房间,都没有装空调,不是舍不得,而是不需要。日里最高气温26、7℃,晚上睡觉,不仅不用空调,还要盖薄被,不然会冷。</p><p class="ql-block">说是避暑,其实并非一直待在思茅。二十多天时间里,除了思茅的一些地方,还去了版纳的磨憨口岸、傣族村寨,红河的河口口岸、蒙自、沙甸、建水、石屏等等。每到一地,都会将照片配上文字,做成美篇。唯蒙自之行,拖至今日,故为补记。</p><p class="ql-block">尚有一事值得一记。自石屏沿高速公路返回思茅,一路顺畅。不过,第二天看新闻,由于近期云南多雨,昆磨高速宁洱磨黑把边段遭泥石流而封路,所幸未遇,否则不是困于路上,就是绕路而行,要费很多周折。</p> <p class="ql-block">‌蒙自市‌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位于云南东南部,拥有上万年人类活动史和2100多年建县史,以百年滇越铁路、开埠通商和过桥米线三张文化名片闻名,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南湖位于蒙自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 ,湖由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p><p class="ql-block">南湖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知府钱邦称组织疏浚工程,形成三岛(蓬莱、方丈、瀛洲)六桥的景观格局,清代增建瀛洲亭等建筑,</span>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又称学海,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南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域面积很大,约有30万平方米,岛桥串连,将整个南湖分成若干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名鼎鼎的过桥米线,传说就起源于蒙自南湖。</p><p class="ql-block">过桥米线为滇南代表性美食。‌‌明末清初,蒙自城南湖崧岛的书生因妻子每日过桥送餐,妻为保持汤品温度,将鸡汤覆盖鸡油后送至岛上,书生用滚油烫熟肉片与米线,形成“一蛋富贵”至“十全十美”的食用顺序。因妻子每日过桥送餐,这道米线被命名为“过桥米线”。</p><p class="ql-block">晚上,思华的表妹请我们在王记过桥米线店品尝过桥米线。38元一套的“菊花过桥米线” ,竟有21碟各式荤素菜肴,味道极美。过桥米线在昆明吃过多次,而蒙自王记过桥米线的21个小碟子,置于一个很艺术的木制桥中,颇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在昆明,世人皆知,未知的是,西南联大在蒙自有分校。</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因昆明校舍不足,将文学院、法商学院暂迁云南蒙自办学,史称“蒙自分校” 。​校址与设施​主要借用蒙自海关、哥胪士洋行等建筑,教室、图书馆、宿舍分散于城内。在1938年4月至9月期间,共接收了约300名师生, ‌教授包括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学界泰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南联大蒙自分校</span>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同年9月便重新迁回昆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际办学仅5个月。虽然时间短暂,</span>但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的精神和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深远,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蒙自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如今,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依然保存完好,并设立了“烽火学涯长歌行”纪念馆。纪念馆内设有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等8个展厅,陈列了大量史料,详细介绍了联大历史、蒙自分校的渊源及其在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能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回望那段中华民族不屈的岁月,以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还是很有意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