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去年的一个秋天里,为庆祝小学入学60周年,一众年近七旬,两鬓染霜的老同学从天南地北,国内国外回到了小学母校原上海市卢湾区距鹿路第四小学旧址合影留念,欢聚庆祝。因为组织工作的缘故,活动前几天,我特意重走了一些小时候玩过的弄堂和经常踏足的马路,走着走着,不免勾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儿时走过的路,如此亲切,儿时经历的事,如此温暖,每走一步,仿佛都踩在了柔软的幸福路上。</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恍惚间岁月已经匆匆走过了一个甲子,段段回忆都已成了60年前的件件往事。</p><p class="ql-block">退休了,有空了,安静时,记忆中的碎片经常会被重新拾起,又骤然拼接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似幻灯片般的一帧帧映出,慢慢的咀嚼,慢慢的寻味,又慢慢的淡出,想着想着,我不由得感叹,童年时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b>百年老弄堂 一条明德里</b></p><p class="ql-block">延安中路545弄明德里,位于陕西路与茂名南路之间,弄堂南北贯通延安中路和巨鹿路,建成于1927年,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联排式石库门新式里弄建筑,弄堂门头和石库门的门楣纹饰很有特色,经久耐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小学就读的几年里,曾在明德里118号居住过,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基本上都在这条弄堂里度过的。平时,我们在同学之间走家串户;在弄堂深处嬉戏打闹。弄堂里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扯过响铃(空竹)、跳过绳子、翻过刮片、滚过马桶圈(铁圈)、顶过橄榄核,抽过贱骨头(陀螺)、打过光板三毛球。在泥地里,玩过打弹子、</span>割过“电线”……。玩得尽兴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常忘了回家,忘了灶批间里已经烧糊的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时候,在我们眼里,这条弄堂显得很大,中间有个小花园,低矮围墙可以一翻而过,文革中绿化被移除后,开挖过壕沟,做过篮球场,这里也是小伙伴们玩耍娱乐的好地方。明德里还有个小广场,广场北侧有一排平房,先后办过居民食堂、里弄生产组,西端还设有一个传呼电话间。有一段时间,在班主任王麓丹老师的要求下,我们班还在广场上进行过课前的队列晨练。</span></p><p class="ql-block">明德里有历史、有故事,还有红色遗址。 </p><p class="ql-block">15号是中共早期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者李硕勋的旧居。李硕勋是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生父,1928年10月李鹏出生于此。15号也是早期电影编剧,明星陈铿然、徐琴芳夫妇的旧居。</p><p class="ql-block">17号是著名电影演员龚秋霞的旧居。1948年龚秋霞赴港定居,后任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演员室主任。</p><p class="ql-block">52号是杨贤江的旧居,他曾是红色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上海大学教授,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里被他作为我党的特别支部活动地,积极开展左翼文化运动。52号同样居住过著名画家、上海美专教授张德怡。</p><p class="ql-block">据说,著名国际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上世纪20年代至1935去美国留学前也居住在明德里。</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省级集邮协会,上海市集邮协会于1981年1月在明德里71号成立。协会曾举办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中国邮票展、各国专题邮集展、全国获奖邮集展等有影响力的集邮活动。也曾与上海电视台合作举办过’88上海电视节邮展,承办了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集邮展。1986起每年举办集邮活动日活动,出版了会刊《上海集邮》。</p><p class="ql-block">明德里后因建造延安路高架桥,拆去了西侧二排和东侧一排的住宅,部分同学的家,后来被动迁倒了浦东。</p><p class="ql-block">如今明德里位于延安中路的弄堂门头是拆迁后重建的,而巨鹿路弄堂出入口的门头还保留了原来模样。</p> <p class="ql-block">李硕勋旧居铭牌,已被上海市黄浦区文旅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弄堂里晾满衣服,当年的感觉还是没变,接地气且有市井味。</p> <p class="ql-block">有同学深情回忆:听老外婆说,解放前,明德里由“红头阿三”(后泛化为对印度人的统称)看门,男的西装革履,女的旗袍婀娜。</p> <p class="ql-block">与明德里紧挨着的是钜四小学,这里后来曾做过向明中学外地籍学生的宿舍,后几经改建易主,现为市实验幼儿园瑞金一路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那天,细雨蒙蒙,几十个人簇拥而过明德里,弄堂里顿时也热闹了不少,儿时的印象还依稀可辩。</p> <p class="ql-block"><b>巨鹿路,一条值得回忆一生的马路</b>巨鹿路是一条由黄浦区(原卢湾区)和静安区共同管辖的马路,全长2290米,修建于1907年,原名巨籁达路,曾改名钜鹿路,1966年改为巨鹿路。我们就读的钜鹿路第四小学就在巨鹿路316号,位于陕西路以东,茂名南路以西,与明德里相邻,而我们的同学,大多住在明德里,其余的都分散在巨鹿路周边地区。巨鹿路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留下足迹最多的一条路,曾经爬过路边的树,抓过树上的知了。所以说,我们都是老卢湾,都有深深的卢湾情节,我们虽不主张“反黄复卢”,但我们一直记得310103……的身份符号。</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钜四小学对面的采寿里曾居住着好多位同学。</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四成里,虽然是一条小弄堂,但在这条弄堂的12号三楼,1930年曾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971年2月,小学毕业后,同学们基本上就近入学巨鹿路上的力进中学,多数被拆分在了74届10班、11班、12班,同班学友瞬时成了校友。力进中学现为向明中学初中部。</p> <p class="ql-block">力进中学的一座小洋楼,短时做过我们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曾经搬迁入住过的巨鹿路314号,与钜四小学隔墙相邻,上课预备铃响,都能赶着去课堂上课。</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巨鹿路菜场,号称是上海最大的马路菜场。当年出于好奇、好玩,凌晨,邻居同学间叩个门,敲个窗,一起相约去买菜。为抢个前面的位置,我们都去放过蓝头,摆过砖头,并自发用粉笔在手臂上编过排队号。开市后,从这个摊位赶到下一个摊位。一早出门就是为了买个黄鱼、带鱼、时蔬什么的。逢年过节,大户小户紧俏的计划年货都是在此附近的南货商店购买。那时的商品虽然匮乏,却价廉物美,绿色环保,从来不用担忧激素、转基因什么的。</p><p class="ql-block">唉!计划经济年代,有激情,有冲劲,缺少的就是商品。</p> <p class="ql-block">巨鹿路110弄1号的铁华小学1954年改为公办,更名为钜鹿路一小。钜鹿路第一小学因乒乓球而扬名世界。周琪同学从小游泳一直是她的强项,进入中学后不久去当了小兵,没想到,转业后被安排去钜一小学做了体育老师。</p> <p class="ql-block"><b>茂名南路,一条浪漫的休闲名街</b></p><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茂名南路,旧时属法租界范围,1919年至1943年之间被称作迈尔西爱路,长1275米,是一条有深厚历史背景的马路。有别于车水马龙的淮海路,茂名南路是一条值得悠悠漫步,细品历史建筑、轻松购物、享受JAZZ、慢慢品茗午茶与国际美馔的休闲名街。</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茂名南路给我的感觉非常安静,路宽道洁,两边的梧桐树遮天蔽日,带着几分浪漫色彩。锦江饭店作为国宾接待饭店,我们在这里无数次见证了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元首的车队在此来来往往。</p> <p class="ql-block">锦江饭店,当年的国宾馆,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个令人仰视,又很神秘的地方,走过路过,总要多它看一眼。</p><p class="ql-block">多年后的改革开放初期,锦江饭店茂名南路一侧的裙楼底层已经开了许多商店,包括奢侈品商店,但当年沿街还是骑楼,人们行走可以遮风挡雨,避免日晒,也没有对外门面。商店在宾馆内部道路一侧一溜排开,主要对住店宾客开放。因为一个同学的太太是店员,所以我的第一件皮夹克是在锦江饭店买的,至今还不舍丢弃,当时有二位同学陪着一起去了商店,其中一位同学正好从香港回来探望从小带大他的保姆阿婆,还从香港带了一卷稀罕的彩色胶卷(不是柯达),于是当天在茂名南路上,成就了我人生第一张偏色严重的彩照。</p> <p class="ql-block">花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国泰电影院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票价比周边的几家影院略高些。</p> <p class="ql-block">茂名南路上的上海活塞厂,我们中学曾经学工的地方,如今厂房变为了商铺酒家。</p> <p class="ql-block">兰馨大戏院(上海艺术剧场)小巧玲珑,欧式风格,尤其对剧场内两边的“蜡烛”造型壁灯以及雅致的金色纹饰印象深刻,那里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出入观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茂名南路24弄,公寓式里弄,腊地钢窗,这是我们小时候感觉很高档的住宅。一位同学曾经居住在此二楼,后来房价还没起势时,因家庭变故和不熟悉房市行情,兄妹们以不高的价格出售了,现在想想这么好的地段和房子就这么便宜卖了,真有点可惜。</p> <p class="ql-block"><b>一段长乐路 也应被追忆</b></p><p class="ql-block">我说的长乐路主要所指的是茂名南路到陕西路的这一段,也是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一段马路。这一段长乐路一直没有被拓宽过,也许永久不会被拓宽。小时候,在我们的眼里,这一段路很宽、很大,很安静,没有公交,少有车辆,周边的居民都喜欢去那里学骑自行车。那里有大名鼎鼎的上海西菜馆、有上海艺术剧场、有熟悉的三角花园、有39弄长乐邨、有花园饭店,有友谊国宾车队……,那里也有着无数的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原来的红房子西菜馆,上海最地道的西菜馆之一,位于长乐路陕西路拐角处。记得75年中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后,我与同龄的两位邻居好友曾去吃过人生的第一次西餐。</p> <p class="ql-block">长乐邨是上海著名的历史里弄,建于1920年代,红砖联排住宅,长乐邨一头弄口在长乐路,另一头弄口在陕西南路,习惯叫39弄(陕西南路门牌号),这里曾居住过张爱玲、董竹君、丰子恺等文化名人,现为保护建筑,融合居住与特色商业,保留海派风貌。</p> <p class="ql-block">小学同学中一位漂亮的女生曾居住在长乐邨。</p> <p class="ql-block">陕西南路39弄93号,门口有“丰子恺旧居”的牌子,上书:丰子恺1954-1975年居此,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约1960年,丰子恺在陕西南路寓所长乐邨弄口留影(自书弄名)。</p> <p class="ql-block">长乐路上焕然一新的三角花园</p> <p class="ql-block"><b>一条淮海中路 一代人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以高雅浪漫著称的百年淮海路,曾经是一个众人眼中华贵雍容的购物天堂。而它持久的生命力在于自1900年建成以来,始终有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与海纳百川的胸怀。</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南京东路是上海商业繁荣的象征,那么淮海中路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品位、一种风格。它是全上海公认的最摩登、最时尚、最有“腔调”和情调的马路。淮海中路也是上海著名的林荫道路,名品荟萃、温馨典雅的购物环境,加之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新式里弄,都为淮海中路商圈增色不少,也吸引了无数市民和外地游客来此逛街购物。</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购物去“二百”,买布到“金龙”,买糖果、糕点、奶油蛋糕去“老大昌”、“哈尔滨”,买水果到“公泰”,买文化用品到“泰山”……。还记得逢年过节,总要去“老大昌”花上1.2元买斤玻璃纸什锦糖,用来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准海中路上的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创办于1951年,也是淮海中路上第一家国营商店。1993年与香港永新有限公司合资改名为二百永新百货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当年大名鼎鼎的上海第二百货商店,商品丰富,玲琅满目,附近居民购物都去“二百”,那里始终顾客盈门。工作后,因为一位中学同学曾是商店的副总经理,我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海鸥205”还是在那里购买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永兴百货,没有当年接地气,平民化,生意也就大不如前了,一般上海市民很少进入。</p> <p class="ql-block">位于淮海中路陕西南路拐角上的上海第二食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上海金龙绸布店(1938年创立)是淮海中路老字号,原名金龙绸缎公司,后更名金龙绸布商店,1992年改制为金龙丝绸精品公司。主营绸缎呢绒,以精湛工艺和传统服务闻名,也承载着上海商业历史记忆。现已消失,据说公司也注销了。</p> <p class="ql-block">人民照相馆,1940年,俄商于环龙路(今南昌路)创设,几经更名于1959年迁址淮海中路829号,改名人民照相馆,为特级照相馆。2003年4月,因淮海中路商业网点调整关闭并迁出。80年代初还陪同学去那里拍过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泰山文化用品商店,现在已经无影无踪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是淮海中路上的最老牌的女性主题商场,始建于1956年。</p> <p class="ql-block">启发西服公司,经营并定制男女西服、时装、大衣等。尤以男西服为佳。因为同事太太是这家店的经理,我80年代结婚时穿的西装,包括丈母娘的西装就在那家店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开设于1935年,原名培丽土产公司,经营沪杭、沪宁沿线地区的土特产食品和日用小商品,约200余种。当时店面原仅1开间,后扩大到4开间,80年代扩建成8开间。1988年,正式改名为“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其经销的食品广受百姓欢迎,尤以酱菜、酱料著名,至今每天人头攒动,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1952年开店的长春食品商店是原卢湾区内第一家国营食品商店。初名卢湾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1958年迁址淮海中路,改名红旗食品店,后又改名“长春食品商店”。主营茶糖糕点、烟酒、南北货、冷饮、营养品等20多个大类3000余种。</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食品厂,其前身为“福利糖果饼干支店”,由山东人杨冠林创办于1936年。</p> <p class="ql-block">原福利食品糖果饼干支店</p> <p class="ql-block">现哈尔滨食品厂淮海中路分店</p> <p class="ql-block">原位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老大昌”,于1937年由两位俄国商人开设,分东西两家,东称老大昌洋行,西称老大昌面包房,主要经营西点、面包、糖果等。1945年,老大昌面包房转让给国人经营。1956年,老大昌洋行作价转让。1957年,两家合并。1980年,组建老大昌食品厂,自产自销各式糖果、蛋糕、面包,以法式西点、蛋糕闻名于市,其奶油蛋糕被评为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p> <p class="ql-block">几经搬迁,因为市口的缘故,现位于淮海中路成都南路拐角的“老大昌”分店生意最好,但不知小时候的味道还在吗?</p> <p class="ql-block"><b>熟悉的延安中路 已经难以辨认</b></p><p class="ql-block">延安中路位于上海市区中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干道,跨黄浦(包括已并入的卢湾)、静安2区。东起金陵西路接延安东路,西至华山路接延安西路。长2300米。沿路为住宅、商店,有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中心)、儿童艺术剧场、民航售票处、红榴村点心店、瑞金剧场等。</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儿童艺术剧场,一般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基本上都去那里,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几乎都在这里或上艺电影院(兰馨大戏院)、瑞金剧场、国泰电影院观看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儿童艺术剧场面目全非,只剩一个门洞和一块旧址铭牌。</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陕西工艺品商店位于延安中路陕西路拐角处。记得在文革中,这是一家出售高档工艺品、家具的调剂品旧货商店,许多家庭害怕受冲击,纷纷将一些贵重的沙发、红木家具、工艺品等物品在那里寄售或廉价出售。</p><p class="ql-block">商店后面是一家工厂,里面夹杂着几户居民,曾经有一位同班男同学居住在二楼。那些年,我们几个男同学常常爬在车间的大屋顶上天南海北的聊天、玩耍,像极了“繁花”中的描述情景。</p> <p class="ql-block">原上海杂技团旧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杂技团旧址已经易主,正在装修,门卫戒备森严,看见我走近大门,赶紧关上自动门,经过好一番沟通、说明,才让拍了一张照,说是老板不让进,真不知道老板是何方神圣?搞得那么神秘。</p> <p class="ql-block">现已关闭的瑞金剧场,我老同事的父亲曾经是剧场的书记、经理。</p> <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历史留痕,旧时的记忆难以忘怀,愿它们一直能被珍藏和想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谢观赏,欢迎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