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新风路师范宿舍<br>的东莞知青文化馆 东莞知青文化馆地址:<br>东莞市新风路三巷101号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私人筹建的知青文化馆,馆长是东莞师范退休副教授吴东涛。虽然吴东涛本人不是知青,未曾经历上山下乡,但他小时候在与本村知青接触相处的过程中,对知青这个群体逐渐产生了兴趣,随着岁月的流逝,吴东涛对知青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退休之后,他利用自己东莞的私人房子,自费筹办了知青文化馆,展出他多年来所收集的关于知青的资料和实物。</p> 2024年11月,这个东莞知青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 许多老知青闻讯前来参观怀旧,追忆那曾经的青春岁月。 来东莞知青文化馆参观的,不但有东莞本地的老知青,也有外地不是东莞的老知青,来参观朋友,甚至有的不是知青,他们在参观中,了解上山下乡运动,了解知识青年这一特殊的群体。 去年12月,我和我的先生参观过这个知青文化馆,今年8月,我和知青朋友“小碗粥”同行,又一次参观了这个东莞知青文化馆。 这次参观,我对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知青文化馆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div><div><br></div></div> 序言<br><br> 知青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对于50至70年代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段流金岁月、如梦如幻的回忆。<br>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话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知识青年投身到农村建设中去,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同样,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知青的历史文化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激励新时代的年轻人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更好地在乡村振兴大业中贡献力量。<br> 本馆是一个微型的展览馆,这里展示了中国知青的一些史料,包括知青小说、知青期刊、相关票证、知青学习的文件和资料、老照片、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等。<br>参观本馆、阅览有关史料,可以让大家了解和感受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涌现的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和他们为党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可以给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同年人以美好的回忆,重新点燃生活的激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知青的故事,学习、铭记知青们不畏艰辛、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刻苦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br> 本馆是由东莞理工学院吴东涛老师创设的,吴老师毕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业余时间爱好收藏教育类史料。这是他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一些物件。由于办馆资源、水平及空间有限,本馆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敬请指正,并提出保贵意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br>(选摘于2017年1月《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访谈)<br>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br> --习近平 革命样板戏(一套八册) 知青文学作品 (上世纪70--80年代 ) 知青期刊读物(上世纪70--80年代 ) 知青题材的笔记本 作业本 (上世纪70--80年代 ) 知青年代影视作品 (上世纪60--80年代 ) 知青岁月回忆录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程 广阔天地炼红心 知青上山下乡史料<br>您想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吗?这些史料可以告诉您那个年代的一些真相。 这里展示的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知青史料,包括1975年“广东省上山下乡知青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文件共76份(其中有60多份是知青的心得,事迹感人);还有知青专刊、登记表、下乡证、留城证、奖状、书包、水壶等等,是知青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br>“知青上山下乡”是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离开城镇,“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农村或边疆劳动和定居的政治运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二十世纪60--70年代,约一千七百万知青参加了“上山下乡”,这是我国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和边疆的人口大迁移。<br>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山下乡对于解决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缩小城乡差别、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它对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创伤。 读旧书 找记忆 <p class="ql-block">2025.8.23.我和我的知青朋友参观了这个文化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关注中国知青文化的有心人吴东涛馆长, “</span>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东莞知青文化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