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名家百米书法长卷中的军旅书法家郭亚林书法

昆云山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百位当代书法名家以百米长卷的形式,将中国书法从陶器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到行草书的千年演变浓缩于一纸之上,这件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便不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成为一部可以触摸的"纸上书法史"。在这部恢弘的书法史诗中,军旅书法家郭亚林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军事美学与文人气质的融合,为这部百米长卷增添了别样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郭亚林,1965年出生,河北大城人,空军95949部队干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刚劲、挺拔、清秀,行草书飘逸、洒脱,隶书清净、方正。郭亚林的艺术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书法传承史。自幼受父亲熏陶而结缘书法的他,将这份热爱带入军旅生涯,在钢枪与笔墨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八十年代,他的硬笔书法便在全国大赛中崭露头角,而后系统研习毛笔书法,从唐楷筑基,精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胆巴碑》,并融汇魏碑精髓,最终形成了刚劲清秀、严谨生动的楷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军人身份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楷书的端正平稳之美,在郭亚林笔下被赋予了军人的挺拔与坚定。</p><p class="ql-block"> 观郭亚林在百米长卷中的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字的结构美和草书的灵动美。郭亚林草书在龙飞凤舞中展现处出书法的结构之严谨。书法的结构之美在他笔下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一个字都如同精心构筑的建筑,奇崛险峻而又重心稳定,笔画分布恰到好处。如"叶""稀"等字,稀字最后的竖画如万岁枯藤,不仅仅制造出空间的留白,使整体结构富于变化,疏密有致,而且最后的落脚点恰在字的中央位置,使左右部件相互支撑,展现出"端正平稳之美"。而这种稳定性并非呆板,而是在严谨中透出灵动,恰似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在规矩方圆中展现军事谋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亚林对"均衡对称之美"的把握,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最典型的如“无”、“衣”等字,在灵动中保持了左右或上下基本对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又暗合军事行动中的对称美学与战略平衡。</p><p class="ql-block"> 郭亚林书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刚柔相济"的风格融合。作为军人,他的书法自然带有北碑的雄浑之气;而作为文人,他又融入了南帖的灵动之美。这种南北兼容的风格,在百米长卷中尤为突出。他的行草书飘逸洒脱却不失法度,隶书清净方正而富有韵律,真草隶篆行皆擅的全面修养,使他在创作时能够根据内容需要自如切换书体。特别在其擅长书写的黄河题材作品中,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通过他刚劲有力的笔触与开阔大气的布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军事美学中的力量感与书法艺术中的气势美,在此达到了高度统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从军数十年的军人,郭亚林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笔墨之中,这是其书法最为独特的精神内核。在百米长卷中,他的作品往往选题鲜明,无论是书写黄河长江的壮阔,还是表达对家国的深情,都透露出一位军人的赤诚与担当。这种情怀不是简单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结构的疏密安排、章法的节奏变化等艺术语言自然流露。尤为难得的是,他潜心篆刻,带领家人研习古文字,被誉"印人一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使其书法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数字时代,当人们担忧"书法消亡论"时,郭亚林这样的军旅书法家参与创作的百米长卷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致敬,也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郭亚林书法中体现的军事美学与文人气质的融合,传统功底与创新精神的统一,以及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的结合,正是中国书法"奇正相生"美学理念的当代体现。在这部百米书法长卷中,郭亚林的作品如同一位将军在文化战场上的庄严列阵,既守住了传统的阵地,又开辟了创新的疆域,为观者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