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映初心,家园铸魂骨

王洪伟

<p class="ql-block">烽火映初心,家园铸魂骨</p><p class="ql-block">——先睹《烽火家园》带妆彩排有感</p><p class="ql-block">文/王洪伟(辽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月24日晚6点30分,煤矿工人文化宫的灯光提前点亮,不同于正式演出的喧嚣,此刻的剧场多了几分期待与静谧——原创情景音舞诗《烽火家园》正在这里进行带妆彩排,而我有幸提前入场,在正式展演前先睹这场艺术与历史交融的盛宴。1天后,这部由张可娟编剧、刘彬导演的作品,便将在此正式上演,与观众共赴一场关于家国与坚守的红色之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从全省百余部参评作品中突围、成功入选辽宁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展演(全省仅遴选8部)的佳作,《烽火家园》的彩排现场已尽显匠心。当开场的唢呐声裹挟着阜新风土气息在剧场内回荡,随后弦乐渐次铺陈,刘彬导演的细腻调度瞬间将人拉入山河飘摇的年代——没有正式演出的观众掌声,却更能让人专注于每一个艺术细节里的历史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彩排中,刘彬导演对“乡土叙事”的把控尤为动人,让“家园”的情感内核在每一段旋律、每一幕场景中自然流淌。音乐段落里,煤矿工人号子的铿锵节奏响起时,舞者们放下“镐头”拿起“武器”的群像动作整齐有力,仿佛能看到当年矿区儿女保卫家园的坚毅身影;辽西民歌的婉转调子交织时,背景里斑驳的土屋道具与演员轻缓的肢体动作相呼应,将村民对故土的眷恋与面对侵略的悲愤悄然传递;就连童声合唱《酸枣儿红》的段落,导演也以巧妙的舞台调度,让少年演员们穿梭在“田间”传递“情报”,稚嫩嗓音与灵动舞步结合,让少年英雄的形象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这些带着阜新地域印记的元素,在彩排中已串联成完整的情感脉络,让人清晰感受到:当年的抗争从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文字,而是祖辈们用生命守护家乡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舞台细节的打磨更见诚意。彩排时没有华丽的舞美特效,破旧的土坯墙、沾满泥土的棉袄与草鞋、演员手中染血的“家书”,每一件道具都精准还原着抗战时期阜新乡村与矿区的风貌。当演员手持“家书”,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念出“我在前线守山河,你在后方护家园”时,灯光随之渐亮,后方乡亲们耕种、织布支援前线的场景同步展开,一前一后的画面交织,让“家国相依”的意义在无声中直击人心。刘彬导演没有刻意塑造高大全的英雄,而是将镜头对准无数普通的阜新儿女:拿起锄头反抗的老农、冒着“炮火”送医送药的村妇、强忍丧子之痛仍鼓励乡亲抗争的母亲,这些平凡人的坚守,在彩排的镜头语言里已汇聚成撼动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近彩排尾声时,“战火”渐息,演员们手持点燃的“煤油灯”缓缓聚拢,无数微光在黑暗中连成一片,宛如当年阜新大地上永不熄灭的抗争火种。尽管只是彩排,当《松花江上》的旋律以合唱形式响起时,在场工作人员仍不禁轻声跟唱,那份从历史深处涌来的感动,早已超越了“彩排”与“正式”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出剧场时,夜色中的煤矿工人文化宫已恢复宁静,但《烽火家园》带来的震撼仍在心中激荡。这场提前的“初见”,让我更期待8月25~26日晚上七点的正式演出——张可娟编剧笔下的历史故事,刘彬导演调度下的艺术表达,终将在这片曾见证过抗争的土地上,与观众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对阜新儿女浴血过往的铭记,更是对“家园”二字最深刻的诠释:如今的万家灯火,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安宁;这份从烽火中淬炼出的坚守与担当,也终将成为我们守护和平、传承初心的永恒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