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甲辰正月里,我去同城效民叔家喝茶聊天。效民叔并不老,比我还小一岁,他父亲是我爸爸的亲小舅,辈分高,自然得叫叔。他一直在城建部门和建筑公司工作,对建楼造景在行,也喜欢看书,聊天中就谈起近期读的一些书。他拿过两本硬壳精装书递给我,问道:</p><p class="ql-block">“你看过这套书吗?”</p><p class="ql-block">我接过来,翻了翻,说:</p><p class="ql-block">“没有,李渔作序的《芥子园画传》倒是看过,还临摹过,也读过他的一些诗。”</p><p class="ql-block">他说:“这书送你吧。我觉得你写文章的味道近似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怎好“夺人所爱”,我再三推辞。</p><p class="ql-block">效民叔说:“我已基本看完,又不藏书,送给你更有用处,书尽其用嘛。”</p><p class="ql-block">我一向爱看闲书杂书,也就谢罢收下。</p><p class="ql-block">书拿回家大致翻阅了一下,忽然明白效民叔为何看这本书了。书中有一章是“居室部”,专谈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这些都是他熟悉的建筑、园林专业;既融汇了古人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理念,又以轻松有趣的文字说理论物,可作理论研究文章看,也可当活泼的散文小品读,这么有意思的书,当然值得好好读读。</p> <p class="ql-block">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他自幼聪颖,才分过人,一生著述颇丰,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闲情偶寄》大约写于康熙六年(1667年),历时数载,分几次刊刻,最后集成全本。</p><p class="ql-block">《闲情偶寄》涉及领域广泛,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几乎囊括了古人日常生活的大部。</p><p class="ql-block">此书的由来,大概与作者家世和阅历有关。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经营中草药的商人,又有文化素养,家里还养着戏班。耳熏目染,使他爱上戏剧,研究戏剧也创作戏剧;同时,还积累了丰厚的医药养生理论知识。</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全书最有价值和光彩的部分,内容涉及戏曲创作、舞台表演和导演,是李渔倾其半生艺术实践积累和戏曲研究的力作,也是李渔戏剧理论和美学思想的精华。</p><p class="ql-block">词曲部分为上下卷,上卷讲词曲结构、词采、音律;下卷谈宾白、科诨、格局,这些都是组成戏剧的基本成分和理论问题,李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此形成了他的戏曲理论的主干。</p><p class="ql-block">李渔认为,戏剧结构,在戏剧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创作过程中,都应该是第一位的;他在总结我国古典戏剧创作实践经验基础上,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理论观点。</p><p class="ql-block">他还明确地将元曲与汉史、唐诗、宋词相提并列,认为戏剧绝不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提出应当要研究寻求舞台叙事艺术的特殊规律,在创作时首先应考虑戏剧的结构和布局。</p><p class="ql-block">李渔这些见解和主张,不仅对戏剧创作有具体明确的指导意义,就是对其它艺术形式,也具有举一反三、借鉴融汇的理论价值。</p><p class="ql-block">李渔少时,家里常年供养着一个戏班,这为他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既写戏,也教戏,还导戏。“演习部”里通篇都是表演和导演的经验之谈。</p><p class="ql-block">李渔在论述戏剧理论问题时,全然没有理论家的学究气和不苟言笑的面孔,而是以轻松诙谐的文风娓娓道来,将理论观点和美学问题寓于聊天似的叙述之中,即便不研究这些问题的人,读来也蛮有趣味,对现实生活也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不知现在的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这类与表演、创作、舞美、化妆等等专业有关的院校,给学子们推荐这类“闲书”吗?我觉得,学艺术的人,真该多读点这类书,这类书就像一座桥梁,承前启后、贯通古今,或许比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人对养生有浓厚兴趣,常见一些人写养生诗文或窍门推荐,前不久刚读过一本《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觉得都不及李渔这本书。他在“颐养部”里阐发得非常全面、系统,而且有独创性。这部分以“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却病、疗病”6个方面34款问题进行阐述,既有自己养生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继承了自《黄帝内经》以来优秀的养生学思想,从而构建起他自己的养生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自李渔的书问世多年来,有人将“颐养部”看成是养生医疗小百科书,也有人认为《闲情偶寄》本身就是一部养生大百科书。我觉得都没错。虽然“颐养部”专论养生、医疗知识,而其它七个部分,其实都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李渔看来,其它各部所述,皆属颐养之道。我非常认可这个观念,一个人有了闲情逸致,就会心有定力,懂得如何减除烦恼和压力,也才能深切感知生活的美好和妙趣。读此书给人一个启示:怡情逸兴,方为养生不可或缺之途。人不只需要物质医疗方面的颐养,更重要的,来自于精神灵魂的陶冶,也就是“养心”。</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许多人喜好在房前屋后、阳台楼阁种些花花草草,美化环境和生活,古往今来为花木撰文写书者无计其数,有的重在传授栽种技艺,有的专谈苗木疾病防治;一些作家、散文家也专为花木写咏赞美文。《闲情偶寄》在这方面亦有涉猎,专辟“种植部”谈花论草,计有“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5个方面65款品种。然而读下来却发现,李渔不只在谈植物学意义上的种植养护和美化,而是将笔触从草木的品性延伸及生命、人生,富有哲理,启人情思;简短优美的文字也饶有趣味。</p><p class="ql-block">难怪他在“种植部”标题下留有两行小注:“已载群书者片言不赘,非补未逮之论,即传自验之方,欲睹陈言,请翻诸集。”意思是,别的书中已有记载的,我一字不赘述,只谈别人没有论述过的和自己验证的。这体现了李渔绝不追随骥尾,而求创新自立的性格和文风。这样标新立异、言之成理的著作,当然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追捧。</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和职场, 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修饰打扮,很能见出其修养和审美,也涉及到人如何生活得优雅充实。谈这些问题,李渔也堪称专家。他在“声容部”里,从人的肌肤、眉眼、手足谈起,到洗梳、修容、化妆,服饰首饰、衣帽鞋袜以及技艺才情、学识修养、歌舞音乐等等,都有论述,涉及到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审美判别、操守和节度,既能看到几百年前人们的审美图景,也对今人生活不无启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喜欢美食,则可看看“饮馔部”,通过“蔬食、谷食、肉食”三个部分,能看到中国饮食文化观,也能体味到中国烹饪所具有的“色香味养美”的精华。</p><p class="ql-block">倘若你喜好收藏赏玩器物,也能从“器玩部”中得到许多专业知识,提升鉴赏力。李渔所谈,并非都是“高大上”或罕见的器物,而是将椅杌床帐、箱笼箧笥等生活日常用品也纳入谈资,因此把赏玩的视野拓展开来,很接近普通人和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闲情偶寄》无论哪个章节,既有专业理论高度的详尽解读;又有文学叙述趣味。研讨之细致、解析之透彻,足见作者深厚学养和笔端功力。将原本严谨刻板的理论问题,寓于轻松幽默的趣谈中,既有学术思想的闪光,也有散文随笔的轻灵,因而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这本书也熏陶、影响了像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批现代作家,林语堂曾于1935年在英文版《吾国与吾民》里推介此书,给以极高的评价,说这本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将“闲情逸致”这类情态,定义为“资本主义的糟粕”,或者“小资产阶级情调”,是要狠狠批斗消灭的。即便在日常生活里,也不得有这类行为和想法。可是,人毕竟是人,那时,还是有人巧妙地将衣衫破损处缝成一朵花,在田埂山路上悄声哼着山歌小调……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心中依然留存着“闲情逸致”。</p><p class="ql-block">当下,我们却常有这样的感受:生活该有的,似乎都有了,甚至比以往多出很多倍,可不时还是觉得缺点什么?——显而易见,物质的富有未能全然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一种什么需求呢?——毫无疑问,缺失的正是精神的满足。</p><p class="ql-block">《闲情偶寄》像教科书一样,给了我们一面认识生活的镜子。它将几百年前中国的世俗风情图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看到彼时人们日常生活里的艺术和情趣。也让人反观思虑在物质水平日益提升情形下的现代人,该如何提高生活品位、营造生活艺术,从物欲横流的氛围里,自主地超拔出来,不断修正补充自己,从而艺术地诗意地活着。即便不去深究其借鉴意义,这本书里所洋溢的那种闲适的笔调情绪,对于眼下常处于紧张压力中的人来说,也是十分需要的、有益的。</p><p class="ql-block">看完这套书,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两句话:</p><p class="ql-block">生活与人生怎能缺了闲情,闲情需要寄寓。</p> <p class="ql-block">乌延永安导师(“一点写作课”“山东美术家”主编)短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篇文章作者通过与效民叔的对话引出对李渔及其作品的全面介绍和深刻解读。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闲情偶寄》的热爱和理解。 一是引入自然,情节生动。文章以作者与效民叔喝茶聊天的场景开篇,自然地引出对《闲情偶寄》的讨论。这样的引入方式生动有趣,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做好了铺垫。例如,效民叔将书赠与作者的情节,既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亲情,也引发了读者对《闲情偶寄》的兴趣。 二是内容详实,分析透彻。文章对《闲情偶寄》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从词曲、演习、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李渔的理论和思想。例如,作者详细解读了“词曲部”和“演习部”的内容,深入分析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和美学思想,使读者对李渔的学术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李渔及其作品的喜爱和钦佩。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作者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传达给读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作者在谈到“颐养部”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了对李渔养生理念的认同和赞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是语言优美,表达流畅。文章语言优美,表达流畅,既有学术分析的严谨,又有散文随笔的轻灵,读来令人愉悦。例如,作者用“生活与人生怎能缺了闲情,闲情需要寄寓”总结全文,既点明了主题,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