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美篇号:61879361</i></p><p class="ql-block"><i>昵称:青蓮文化</i></p><p class="ql-block"><i>图文:丹溪元素</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风雨同舟 共迎曙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綦江的岁</b></p> <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一支特殊的队伍辗转千里,悄然抵达重庆綦江——他们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员及其家属。自1919年在上海成立以来,这个流亡政府已在中国坚持了二十余年反日复国斗争。随着日军铁蹄步步紧逼,临时政府从上海、杭州、长沙一路西迁,最终在綦江找到了暂歇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綦江县政府与开明士绅的协助下,临时政府租用了沱湾临江街43号陈伯勋宅院、上升街陈家公馆等多处民居,百余人的流亡团体终于安顿下来。屋顶悬挂的"曹公馆"牌匾,看似寻常,却掩藏着朝鲜半岛独立运动的火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綦江时期,正是韩国独立运动从分裂走向团结的关键阶段。1939年8月至1940年5月,三大政党的代表们三度汇聚瀛山宾馆,历经"七党会议""五党会议"的挫折,最终促成韩国独立党的诞生。这些会议统一了抗日力量,重塑了临时政府的领导体系,使綦江成为韩国独立运动史上不可磨灭的坐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患难见真情。临时政府驻綦期间,当地百姓不仅提供平价粮食,安排子弟入学,更在会议期间派出军警保护安全。1940年7月,綦江遭遇日军轰炸,自身拮据的韩方人员仍捐款慰问伤员。这种守望相助的情谊,超越了民族与疆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临时政府迁往重庆市区,但綦江的记忆从未褪色。战后多年,金九之子金信专程返綦迁葬独立元老遗骸;第三代韩侨赵仁济动情地说出"綦江是我的第二故乡"。1998年,綦江政协系统整理这段历史编撰成书;如今博物馆特设展厅,用史料与画作延续着这段跨国情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沱湾上升街的旧宅依然伫立,斑驳砖瓦间镌刻着中韩人民共抗侵略的历史见证。它提醒世人:在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善良人民终将携手冲破黑暗,共迎黎明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