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读书会第291期:道法自然 超越自我

桂花依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不经意间,我们已被时光的大潮推涌至2025年8月末,工作、生活、人情、世故,如土山焦热令人燥灼,如金石之流令人无处躲藏,试问人间红尘客,何处闭门入深山?!文学。文学如月光,无用,却让人心柔软。每次坐在“舒心”的桌前,便油然生出一种“三千烦恼皆抛下,十万名山任遨游”的轻松惬意和一往情深。从《中国文脉》的群峰秀丽,到《逍遥游》中“无己”“无待”的广阔逍遥,我们怒而飞,以柔弱之躯一次次关上“身外”那扇大门,在精神的广袤天地中探求放下我执的力量,寻求滋养灵魂的琼浆玉液,让飞翔的翅膀如垂天之云,任我们苍穹遨游。我们观宇宙沧茫,我们看星辰四季,看天外的天、山外的山,我们一直往高处走,往深处走,我们一直在更好地安顿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书友们,请大家继续往里走,集结在《庄子说什么》之《齐物论》第三四部分的山峰之前,共赴一场“求真”与“归真”的人生探索。</p> <p class="ql-block">下面进入第一二环节</p> <p class="ql-block">知之一:</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原文</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译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以自我为标准,去定义世界,那谁还没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呢?为什么一定是那些懂得事物变化之理并且内心自有取舍的人说的话才是标准呢?(既然都有自己的标准,那以自我认识去定义世界就行了,又何必知道事物运行变化的规律呢?)即使愚者也是可以定义世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在没有一套标准之前就去分辩是非,就像今天要去越国而昨天已经到达了是一个道理。(要定义一个时间标准,要定义一个去与达的标准)。也就是说你把无当作有,把有当作了无,混乱了是非标准,抛弃了参照物,事物运行变化也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即便是智慧超人的大禹也不能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又有什么办法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话一定要有根据,不能像刮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也未必有过定论。他们真的说了些什么,或者没说什么吗?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别人,到底有没有区别呢?真理是怎么被遮蔽而出现了真假是非呢?真知灼见为什么明明已经存在,却又不被遵从和认可呢?道怎么会不存在呢?它一直都在。言论怎么存在却不被认可呢?这都是因为小成就遮蔽了大道,浮华的辞藻言论遮挡了正确的言论。一旦自己肯定了自己的标准, 也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他们相互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如果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用道的自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道,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心有了各自的成见(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种事物都有彼此、是非、对错、美丑……等等的对立面。如果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那是看不见事物全貌的。如果像了解自己一样,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了解事物,那就看清了事物全貌,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事物存在和事物发展变化你中有我,循环往复的规律。所有事物都是一开始就面临着结束,一凋零便意味着重生,即便是刚刚被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也许又因为实际情况的变化马上被否定或肯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新生代替故旧、肯定伴随否定,正确与谬误如影随形。所以圣贤的人不划分是非对错,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也就是说话办事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中有黑白,白中亦有黑白,错中有对,对中有错,错中有对错,对中亦有对错,等等,事物、事物中的事物,都是存在多面性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彼此、是非等的对立呢?如果能够站在彼此和是非的两个方面的全局去分析问题,那么,这就是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应对人、事、物往复生息的根本,抓住了这个关键根本,也就可以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好之一:</p><p class="ql-block">对第三部分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部分篇幅不是很大,却将哲学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定律阐释的极为精辟。这三大定律在哲学上具有普遍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描述了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学习收获,我们就不能以自我为标准去定义世界,说话做事一定要透过浮华的表象,探究根源,特别要看清“事物都有多面性、相对性、统一性”的本质,认识到“反者道之动”的发展规律。以上这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也就抓住了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凡事认清根源和本质,这世间的千事万情也不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所以,我管这部分叫“求真”,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之真。</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勤学习,爱思考。学习,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生存和发展的密码。思考,是人类一切意识和行为的核心。如果说学习是拿到“砖瓦”,那么思考就是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过程。正是因为爱学习、爱思考,老子和庄子才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思想指南,也正是因为爱学习、爱思考,我们才厘清了闲闲间间、是是非非的迷茫困惑,使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和广阔,独立和自由,身处纷扰,我们仍能心静如潭,深邃不惊,清澈安宁。打开书是看到,合上书是悟到。希望我们在学习这件苦差事中不畏山高路远,不惧岁月悠长,追梦不止,持而达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明是非,辩真伪。是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究竟有没有是非,是非分不分大小,如何处置是非?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是非存在于当下的万事万物,也消弭于未来的无穷变化之中,未来的消弭终将成为有始之初的无物无非”我们还要纠结于某是某非吗?对于此刻的某是某非,我们若能稍微看的长远点、全局点,那就让它烟消云散,一笑而过,也算放过自己。但是,如果有大是大非出现,我们一定要站在正道的立场上,探究根源,既要维护大义,又要人性关怀,妥善处置,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毕竟大家在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事,何况于自身利益而言,以此为原则底线,也算是对自己的保护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凡存在即合理。万物有彼此和是非,万事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我们来人间是修行,不是较劲,不要执着非要怎么样不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非彼此存在,对错黑白往复,若不极盛,如何衰败,若不涅槃,如何重生,我们要有允许伴侣情淡如茶的大度,也要有允许骨肉远走天涯的豁然,更要有允许至亲利刃反扎的坚强,允许一切发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人人是佛,事事如意,凡是存在都是合理,放下执念,顺其自然,独驾孤舟渡江海,不惧无人爱,心若无求品自高,不向他人讨荣华。</p> <p class="ql-block">知之二:</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原文</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译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不认可,自有其道理。比如走得多了便有了路,事物的名称是因为叫的人多了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称谓。正确与否,在于其本身是否正确。万事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万物也原本就有被认可的一面,万事万物原本就有正反两面。就像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等等这些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的,千奇百怪的事态,如果用对立、变化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相通而浑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不是单纯的存在或单纯的毁灭,究其根源,都是相通为一体的。只有通达的人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为此,我们不必把自己的成心、标准强加在某事某物或事物的发展上,去定义它,固化它,标本它,而应该把“道”放置于日常的生活的一事一物一情态中,去观察它,感受它,并与它和合共生。“庸”就是平常的自然的,“用”就是顺应,“通”是通达,“得”是接近,也就是说:顺其自然就能成为一个通达的人,通达了,所言所行也就合乎常理了,也就能怡然自得接近大道了。我们一定要顺应万物的本性去说话办理。时间久了,我们与自然相通为一,与道相合共生,浑然一体,到那个时候,你若是问我“这是为什么”,唉,也许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了,也许,这就是“道”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费尽心思,去求“同”问“道”,却不知万物本来就是相通浑一的呀,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就叫做“朝三”。举个例子来说,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三升,晚上分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表面的数字和实际得到的总和都没减少,但是这件事却左右了猴子的情绪,这就像我们平常只看到表面现象,只注重次要矛盾,而没有深入的探求事件的本质,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圣贤之人常常用事物发展的自然而然调适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达到外在自然界与自我精神世界的并行发展、均衡发展。(我们常说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允许先富带动后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际以多边主义为外交政策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贤们的智慧真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有多高呢?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一开始混沌无物,这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的境界,简直无以复加。在这个境界之下,有人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没有被区分类别。再之下,有人认为万事万物虽然区分了类别,但是却从来没有被定义过彼、此,是、非等等。(不被定义是非,已经很有仙风道骨了,可是我们这些一般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是非对错里。)是与非的彰显,使得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因此出现了亏损和偏差。正是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偏私、偏爱的观念也就形成了。对道在自然、均衡上的理解到底有没有偏差呢?来看个例子:因为有偏差,所以人们认为琴音可以代替天籁,因此,昭文爱上了弹琴;如果没有偏差呢?所以弹不弹琴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自然的声响都是天籁,昭文也就不会努力地去弹琴奏乐了。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也被记载并流传了下来。他们因为爱好音律和辩论,所以就因为这些才能而显得跟别人很不一样。正因为他们特别爱好音律和辩论,所以总希望能够将这种不同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坚白石”的认知迷昧而告终(白色的坚硬的怎么能是石头呢?同理,好听的仿真的人籁怎么能取代真正的天籁呢?)。后来,昭文的儿子也以父亲的喜好为追求,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却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昭文、师旷、惠施这样彰显自己,就可以定义成功吗?那即使是我,也可以将不作为定义为成功了。像昭文、师旷、惠施这样彰显自己,又为什么不被称作为成功呢?那是因为外物和我本身本来就没有成不成功之说,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呈现。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我们不用把自己的成心、标准、偏爱强加在外物上,去定义它,固化它,标本它,而应该把“道”放置于日常的生活的一事一物一情态中,去观察它,感受它,并与它和合共生,这才是用道的自然观照本心所获得的自在呀。</p> <p class="ql-block">好之二:</p><p class="ql-block">对第四部分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完第四部分的时候,我们已然感觉通透了许多,什么美丑、高矮、快慢、黑白、有用无用、东西与南北、故去与新生……,这些现在的、暂时的拥有,都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变化与万物万象融为一体。我们只要明了道通为一就好,不必做“朝三暮四”的猴子,被外在形式的不同扰了心神。既然道通为一、“未始有物”,我们也不必一定要去彰显自己的成心、标准、偏爱,也不必用这些偏爱、标准、成心去定义什么,固化什么,标榜什么,而应该把“道”置于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一点一滴中,去观察道的万变和不变,去理解道以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并作存在,和道最终归根为“一”为“无”的自然状态,用道恒一安然的必然,去认可世间的每一份努力,去包容天地万物的不同存在,与万物和合共生,珞珞如石,至誉无誉,光而不耀,这才是用道的自然观照本心所获得的解脱和自在吧。我管这样的境界叫“归真”。</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求同存异,内方外圆。我们要时时检视自己在认知上的局限,更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倾听和理解的姿态,以观察角度的多维,以创新的思路,去寻求多样化的举措,以“各异”的不同方式,实现工作、生活地更好优化。基于经历、教育和获取的信息的不同,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也是世界的常态,与人相处,我们还应将“人”和“观点”分开,反对一个观点不代表否定一个人;不是所有对话都是辩论,无需分个胜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是世界多元的精彩,也是殊途同归、道通为一的圆融,何必纠结它是黑猫还是白猫。学会外化,给他人一份理解与尊重,方而不割,坚守正道底线,给自己一份淡定与从容,与物无忤,天高云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无为而为,光而不耀。第四部分中提出了偏好、偏爱对于道的亏损,如何理解呢?其实《道德经》第18章已经写清楚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既然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对道的亏损,那么还道于道,有什么好处?《道德经》第19章更是告诉我们绝圣弃智,还道于道的澄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们应该怎么做?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让内心保持纯净和质朴,减少私心杂念,降低过度的欲望,摒弃所有人为的、虚伪的外在,回归到“道”所赋予的自然、朴素、本真的状态,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不去标榜自己,真诚对待身边的朋友同事,不去故意接近距离,自然而然地做某一件事,以无为为之,做由内而外散发自然之光的发光体,而不做圣人鄙之的“滑疑”、功利、贪婪的汲汲者,凡事无为而为,大言不言,上德不德,至誉无誉,不辩已辩,不赌必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突破局限,持守静笃。因为认知有局限,所以有“朝三”,有偏好。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坚白之昩去揣测和定论他人他事,而是要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认知弹性,助力我们跳出认知的局限,更好地掌握“道枢”,从而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纷争中,能够站在全局的位置从长远计,明辨事非,分清黑白,以静笃之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突破层层障碍,遇见次第花开。</p> <p class="ql-block">下面进入第三环节</p> <p class="ql-block">玲秀分享第三部分感悟:</p> <p class="ql-block">玲秀分享第四部分感悟:</p> <p class="ql-block">向梅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子·齐物论》的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内容丰富,核心围绕“齐物”思想展开,以下是具体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小节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彼是相对与相互依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为事物的“彼”与“是”是相对的概念,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例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强调事物的对立面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超越是非之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张不应执着于是非、对错的争论,因为这些争论往往源于主观偏见。圣人应以“道眼”观照万物,超越二元对立,回归事物的本然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万物齐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即万物在本质上是齐一的,差异只是表象,本质并无不同。这种齐一性体现在大小、寿夭、美丑等所有对立范畴中,如“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小节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道与是非的消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即过度争论是非会遮蔽大道的本质。真正的智慧应超越是非的束缚,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以明观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出“莫若以明”,即用虚静、开放的心态去观照事物,不被主观成见所局限。这种观照方式能让人洞察事物的齐一性,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争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物我两忘与自然和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强调圣人应“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即调和是非,顺应自然的均衡状态,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例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合一的超脱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共同构建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体系,通过否定是非、彼是的绝对性,倡导以超越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回归自然本真。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回应,也为人们提供了超越世俗纷争、追求精神自由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李菁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齐物思想:庄子主张万物本无差别,是非、美丑等对立概念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若强行划分,则会背离道的本真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认知局限:人类对是非的执着源于对道的无知。庄子通过“昭文鼓琴”等寓言说明,任何试图用有限认知阐释无限之道的努力终将失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实践指向:圣人以“不用而寓诸庸”(不刻意作为而顺应自然)的态度超越是非之争,通过“以明”(澄明之心)回归道的整体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告诉我们:“静”,是万物纷纭变化的归宿,顺应自然法则,方为人生真谛。学习了《齐物论》第三四部分内容,我们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在世事沉浮中以“道一”为总领,以事物的相对统一和反者道之动为关键,坚守本然稳住心性,将“小我”容于“大道”,物我为一。内外兼明开阔恬淡,以自明而“内方”,以不辩而“外圆”。绰约飘逸不为物喜也不为己悲,柔弱刚强不羡慕繁华也不鄙弃悲弱,安守一隅,心善渊,言善信,事善能,破“成心”修“真吾”,如鲲鹏逐光,绽放生命之花,如蝴蝶起舞,与光同尘,与时舒卷,遗世而独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