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4日的早餐后,我和黎先生坐地铁前往梅溪湖艺术中心观看世界摄影展。可到了门口才发现,之前通知让我的小期待落了空,工作人员告知展览已撤至靖港,连我想一睹风采的摄影大师,也已辗转去了芙蓉镇。没开车的我没法追着展走,站在门口愣了两秒,倒也释然了。既然来了,不如好好看看拍拍这栋知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陪外地朋友来梅溪湖艺术中心好几回了,偏偏总赶不上好天气——要么是淅淅沥沥的雨,把建筑外的曲线浇得发暗;要么是灰蒙蒙的阴天,拍出来的画面总少点透亮劲儿,每次都带着“没拍上一张好外景”的遗憾离开。这回可算撞上了好时候!抬头是连片的蓝天,连一丝云絮都没有,阳光把这栋楼照得格外清透。它的风格特别有意思,是打破传统的解构主义,没有方方正正的刻板模样,全靠流畅的曲线撑起来;设计上更具美感,出自国际大师扎哈·哈迪德之手,那些像“芙蓉花瓣”一样从屋顶绕到墙面的线条,都是用参数化设计精雕细琢出来的,透着股不落俗套的未来感。今天晴天光足,这些风格和设计上的巧思全显出来了,曲线有了立体感,线条也更见精致。我赶紧举着手机找角度,蓝天当背景,建筑的每一道弧度都格外精致。我本想借着这好天气,好好拍一张能衬出美的外景照片,可38℃+的太阳辣辣的,额头的汗不停的往下淌,没拍一会儿,手机屏幕就有些烫手,镜头也跟着模糊,连细节都不太能看清了。”实在扛不住烈日,只好进旁边的博物馆拍室内,看来以后得挑个凉快的时段再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来博物馆,上回不是匆匆逛过,也逛了大半天,只是当时同行人多,镜头里装的大多是人像,没顾上好好观赏室内的光与线,更别说静下心拍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意境了。这次我一进门就被头顶的穹顶吸引,白色的钢架搭出规整的几何形状,暖黄色的灯光从钢架间隙漏下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走一步,光斑就跟着动一下,像踩在星星上,很多年轻人都在兴致勃勃的拍照,充满活力。我们顺着走廊往里走,廊柱是笔直的,转角的弧度是柔和的,灯光在墙面勾勒出明暗交错的线条,连展厅门口的玻璃倒影里,都能看见线条与光影叠在一起的模样。本来可以坐电梯上去,为了拍照我们走楼梯上去,这里的展厅(除一个展厅外),大部分都要买门票进去,我们都是在外面走道转,慢慢找角度,有时蹲下来拍地面光斑随脚步晃动的灵动,有时踮脚拍穹顶线条与灯光交织的温柔,连楼梯扶手在墙上投下的长影,都透着股安静的美感。原来上回错过的,是这么多值得细品的光与线的意境。最后我们从4楼到6楼观景台看后就下去了,在一楼忍不住又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看看表已经12:30分,该回去了。走出眼博物馆大门,阳光正斜斜地照在门楣上,把“梅溪湖艺术中心”几个字照得暖暖的。虽说没赶上期待的摄影展,外景也因天热拍得有些仓促,但这场意外的“建筑艺术之旅”,倒让这个夏天多了份特别的记忆——不仅终于抓拍到了蓝天里的建筑之美,还撞见了博物馆内的光影浪漫。至于没拍好的室外室内照片,就留作下次再来的理由吧!</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