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桃花源中做自己</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别名陶潜,字元亮。他确实出身贵族,但他的这个贵族身份有一点点微妙。陶家没有掌握过文化上的话语权,所以他不是文化贵族。那陶家是什么样的贵族呢?在当时,他们这种家庭状况被叫作兵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他不是靠着学问扬名天下的,他是靠军功起家的。因为保家卫国,有大大的功劳,所以掌握了大权。他们可以在门阀士族的圈子里混着。虽然陶侃大权在握,但他没有贵族性,文化地位不高,软实力不行。也就是说这个人一旦出现,他是没有办法跟人家喝酒、谈诗,然后做心灵上很高级的碰撞的。但他地位其实很高,所以在文化圈子里面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陶渊明的情况又有一点点微妙。虽然说陶家可能在这些文化贵族里面是处于劣势的,但是陶渊明有一个比较厉害的外公,叫作孟嘉。孟嘉是当时的名士。据说当年重阳节,孟嘉就跟人在山上聚餐,结果风吹过来,把孟嘉的帽子吹跑了。孟嘉浑然不觉。你说这很呆萌,可这种呆萌的气质,这种不为外界所动的气质,恰恰是东晋人很喜欢的。所以孟嘉是一个很有贵族性的人。</p><p class="ql-block">陶渊明从小勤奋好学,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少年的时候有一句话形容,说有猛志,不同流俗,其实也是一个心有猛虎的人。但是陶渊明运气不好,在他八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就逐渐地败落。到十二岁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陶家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能看出陶渊明的现实状况。出身很好,所以眼界高,素质也高,但是日子过得破破烂烂的。你再有梦想,跟现实都无法对接。</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前后的转化这么大,可他是怎么样安住,怎么样活好自己的呢?魏晋时期是没有科举制度的,所以很多人纵然有才华,也难以出头。他就是要名气越来越大才行。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你看看陶渊明就会知道,任何时候你都有机会改变。你总要在时光中学到一点什么,为将来的那个改变做好准备。陶渊明的第一份工作是江州祭酒,就相当于是九江这个地方主管教育文化的官员。这个官职虽然比较边缘化,没有特别大的权力,但是很清贵。大家很敬仰你,它很适合陶渊明。但当年的这个东晋,礼崩乐坏,军阀掌权,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官场都非常地黑暗,有很多的潜规则。陶渊明还是很书生意气的,所以他就觉得处处都不舒服。他跟人打交道也觉得憋屈,干一些事,他也不懂这里面有什么门道,然后过一阵子他就觉得腹背受敌,所以内心不畅快。没过多久,陶渊明就表示不堪吏职,就辞职回家了。这是陶渊明人生中第一次辞职。史书记载,说陶渊明跟他的领导搞僵了。当时的江州刺史叫作王凝之,他的爸爸就是书圣王羲之。那这个王凝之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字的确写得很好,乾隆就很喜欢他的字,但是能力也的确不行。在陶渊明辞职后不久,敌人都攻打到城楼下面了,这个带兵和做父母官的王凝之在干什么呢?他跪在神坛前面祷告,导致最后城池失守。和王凝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敌人入侵的时候,他的妻子谢道韫,一介弱女子,手里拿着一把刀,守在自己的家门口抗击。那当然是打不过的,可是最后她从容被捕,然后这个女子的这种风骨就让她的敌军们都深深地佩服。最后,虽然王家很多人都死得非常惨,但是谢道韫被释放了,要给这个女子点赞。所以任何时候,你人格的那种力量感,还是震慑人心的。同时也有人说,你看,陶渊明虽然是呆呆的,但是眼力还是很好的,也是很有骨气的。你看,他觉得自己跟王凝之合不来,然后宁愿辞职,也不在你的手下。</p><p class="ql-block">辞职之后十几年,陶渊明陆续也换了几份工作。他先后在不同的军阀帐下做参军和幕僚,但是各种原因,就是每一份工作都没有干长久。那你说他为什么要去做幕僚呢?在从政的道路上,陶渊明一直有两个榜样,一个就是自己的曾祖陶侃。陶侃就是从小吏做起,然后带兵打仗。那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外祖父孟嘉,就那个名士。孟嘉就是在军阀的幕府中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幕僚,然后这个军阀的权势越来越大,这个孟嘉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这两条路陶渊明都试过,但也都没获得什么成就。直到他四十一岁那一年,他通过自己叔叔的关系,谋到了一个正经的官职,就是彭泽县令。因为有了陶渊明,那连彭泽县令这四个字都非常有文化含义了。但是陶渊明在这个职位上只干了八十一天,他又辞职了。这个生命中最短暂的职业,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叫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p><p class="ql-block">这发生了什么事呢?县令就是县长。陶渊明当了县长又辞职的理由我们也很熟悉,就是在他任职期间有一次,上级说,来了个领导,你去接待一下。然后他就开始不舒服了。为什么不舒服呢?他说,我就讨厌穿西装打领带,而且我不能够穿西装打领带,已经这么勉强了,还要去向一个乡间小儿行礼,你简直是在羞辱我。服装也是一种语言。陶渊明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种态度。他就是厌恶那些官场的礼仪和俗套,他不愿意被套在这种壳里。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意思是,我怎么能为了这么一点点工资,我就去讨好巴结那些我看不上眼的人。回到房里面,他就写下了一个千古名篇,叫作《归去来兮辞》。这个《归去来兮辞》就是一个辞官宣言。他向全天下人宣告说,我陶渊明正式告别仕途,归隐田园。这份辞职报告就是跟庸俗势力大合唱的绝交信,骨头显得特别硬。</p><p class="ql-block">陶渊明那个辞职特别戏剧化,还写了这么一篇文章。那这是不是真实的理由呢?为什么陶渊明能够那么帅,一气之下就辞职,然后一辞职就能成为文化偶像,还创造了一个田园派?这个背后,其实都要有一个重要的支柱。叫作底气。关于这件事我们了解一下历史背景,才能理解陶渊明辞官到底是情绪还是风骨。他是耍帅还是理性。张一南老师的描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就是东晋的末期,当时司马家族已经风雨飘摇了,几路军阀在争权夺利,准备成立新的王朝。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阀,一派在荆州,一派在扬州。这两派是互相不服气的。驻守扬州的就是刘裕,那荆州是桓玄的地盘。最后我们也知道,是扬州这边打败了荆州,然后得了天下。那么刘裕就建立了刘宋。但是在陶渊明年轻的时候,其实桓玄这边的势力显然更大一点。在这个派系斗争的过程中,士族们怎么办呢?他们就得纷纷站队,我拥护哪一边,我是谁的人。那不愿意站队的就想办法躲。陶渊明就是想办法躲的那一拨人,最后他也躲成功了。那你说陶渊明有没有倾向性呢?我们从陶家的谱系上来看,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其实一直经营的是荆州这个地区,所以陶家和桓家其实关系是比较好的。那么在理论上,陶渊明应该属于桓玄这一边。但是扬州的刘裕也在拉拢他,想要纳入麾下。刘裕在拉拢陶渊明的时候,陶渊明就在琢磨着,我不想卷入党阀之争,要想躲过去,我就得隐居。要隐居就得有个地方。陶渊明就做出了一系列的举动。他先是主动去找了刘裕,说,他要当县令。这就是一个表态,要投靠刘裕。你说他为啥突然之间从桓系,然后叛变到刘系里面来呢?不是。我们看接下来陶渊明的操作,就是在当时有一个政策,做县令你可以得到五顷地,而且卸任之后,就是你不是县令了,你也不用退,这个地就归个人了。现在陶渊明要求的是什么?我要当县令。刘裕一听说陶渊明主动来投靠我,非常高兴,都满足,安排。然后陶渊明就做了彭泽县令。结果陶渊明给刘裕干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了。那不管他表面上的理由是怎么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那块地就归陶渊明个人了,然后他就开始隐居了。</p><p class="ql-block">你看,陶渊明是不是帅得很微妙,很有意思。陶渊明不愿意陷入那个黑暗势力的大博弈中,不愿意沦陷到庸俗的大合唱中,怎么办呢?我就不跟你玩了,我隐居。陶渊明当时宣布辞官不做,归去来兮,这就相当于他本来是个优秀生,在高考中反了高考,交了一篇零分作文,啪摔在桌子上,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从此,他就留下了不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经典诗文:</p><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p><p class="ql-block">整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在说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吧。回哪儿呢?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你怎么还不回去呢?既然你自己的心灵已经为外面的蝇营狗苟,被这个躯壳所奴役、所驱使,那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呢?还要困在这里悲愁失意。我已经顿悟到,过去的错误不能挽回,但我也明白了,没有发生的事情,尚可以补救。我确实进入了迷途,但我并没有走得太远。现在我已经觉悟了,我就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要意识到,曾经那些沦陷在红尘之中,沦陷在贪欲之中的行为才是迷途。现在我的心情已经放松了,我知道了自己的方向。船在水面轻轻地漂荡着,轻快前行,我不必负重。风在耳边轻飘飞扬,吹起了我的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我只恨天亮得太慢。这就是陶渊明此刻的目标感。我清晰地知道我要怎么活,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别的一切,都不再重要。终于看到了我自己的家,心中多欣喜,我就奔跑回去。家童们欢快地出来迎接我,那些幼小的孩子们守候在门庭,等待我,欢声笑语。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就带着小孩们进入屋里,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杯,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还有比这更愉快的时光吗?我倚着南窗,寄托着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地舒服。</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多么美好,而这一切不要花什么钱,不要去看什么人的脸色,不要跟人勾心斗角,不要被社会所左右。所以他就讲回来吧,回来吧。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间的事,如果跟我所想的相违背,有什么好值得我苦苦追求的?外出远行,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如果我能够回到亲人们之间,跟他们说说知心话,这就很愉悦。</p><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之前都是由于口腹之欲的驱使,才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现在我终于醒悟过来了,一切向外所求的都不是我真心想要的。现在回家也还不算晚。所以陶渊明说了一句话,叫作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追问一下自己,我内心真正想要的那个活法究竟是什么呢?《归去来兮辞》读一遍,有没有觉得戳中的就是我们的现在。所以经典里面没有时空的限制,只有每一个人由于不能够认知,不能够放下,不能够理解,自己给自己设的那个界限。只要能够突破那个界限,你会发现你跟陶渊明心有灵犀,你跟陶渊明如同对坐。</p><p class="ql-block">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p><p class="ql-block">我最心爱的是这一句,就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简直就是一幅画,而且是中国式的白描手法。什么叫作暧暧?就暧昧的这个暧,就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得很远,所以显得很模糊,淡淡地勾上了几笔水墨。那个依依呢,就是炊烟在升起,可是那个烟好像有情绪,它非常柔软,很缓慢地向上一点一点飘起来,一点力气都不用,慵懒,平静,一切都温柔,好像这个世界是不受任何力量干扰的。这就是我诗意的田园。</p><p class="ql-block">如果把陶渊明此刻的田园生活拍九张图,发朋友圈,一定就是这些元素。青山绿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草屋,庭院,桃李飞鸟,游鱼,劳动,跟李子柒一样的。那有人就留言,说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就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p> <p class="ql-block">文中体悟:</p><p class="ql-block">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在青山绿水间优美地做自己。我们需要滋养,需要松弛感,需要找到一个喜欢的活法,让我们用新的方式来打开自己眼前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陶渊明那种很微妙的帅,大概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述:第一,通透;第二,松弛感;第三,叫“伟大的高考零分作文”。</p><p class="ql-block">我们先说第一个词,通透。有人会说你确定这是陶渊明吗?通透难道不是属于苏东坡的吗?你看,没有什么气质是申请专利的,但有趣的灵魂总会有相似之处。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说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这个就是陶渊明通透的态度。他直接就说,你干吗要活得那么别别扭扭,瞻前顾后呢?不就是图一个虚名吗?你看,为了让人表扬你、赞美你、欣赏你,你连酒也不敢喝,自己喜欢的事也不敢做,有一点错误的小念头都捂着不敢说出来。说这样活有什么意思呢?干吗不去痛饮美酒呢?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做一次自己呢?为什么不好好地在大地上活一次呢?</p><p class="ql-block">什么叫作魏晋风度?就是我们要以漂亮的姿态活过。人总是要在大地上度过短短的一辈子,有人长一点,有人短一点。重点是什么呢?叫作漂亮地活过。</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小故事,说陶渊明有一把琴,他经常抚弄弹奏。但很奇怪的是,这把琴它根本没有弦。对,你说无弦琴弹什么弹?那不都是在想象吗?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我已经理解了音乐的美妙,然后我能够听见心中回荡的琴声。这把具体的琴有没有弦有什么关系呢?我心中有音乐,能决定我生活质量的只有我的内心,其他人请闭嘴。</p><p class="ql-block">年少的时候什么叫作美好方式,陶渊明立下的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宏愿。他认为美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定要出大名,扛大事,然后要保家卫国的。所以二十岁他就外出求职,先后五次为官。所以最初陶渊明喜欢的并不是归隐田园,而是学而优则仕,这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正道。</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很可爱,他反反复复地纠结,我到底是继续隐居呢,还是索性出去找碗饭吃呢,重新上岗。那么反复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陶渊明终于跟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什么样的和解呢?这就是苏东坡后来非常佩服陶渊明的一点。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选,可能都会有遗憾。你在田园你就觉得,那个闹市中,名利场中非常好。可是你在名利场,你可能就会觉得不如隐居。就是怎么选你没过上的那个生活,都会被你自带滤镜去美化它。你说我还选不选呢?人还是要选。一边是穷,一边是达,这好像是历代读书人所面临的分岔路口。选择就把人分成了不一样的处境。陶渊明在穷与达中就选择了穷,他决定不再复出,也就不期待富贵,不期待闻达,我就好好地享受田园穷。这就是陶渊明的哲学,叫作人要在大地上无目的地生活。这种活法,被后世的苏东坡深深地叹服,因为苏东坡做不到的,陶渊明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永远追求着自己内心的想法来生活。他就是从来不违心,也不拧巴。他不被世俗的规则所约束,也不愿意为物质生活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是一个真人,就真正的人。苏东坡自己觉得他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因为他跟陶渊明一样反反复复在纠结,我到底是应该索性放归山林,还是返回朝中。但是苏东坡一直就觉得自己有点摇摆,不像陶渊明,彻底隐居了。</p><p class="ql-block">学一下五柳先生,首先要爱读书,接下来不求甚解,不要强求,读书这件事慢慢来,就像种子种下去,它会一点一点地生长,也许有一天就开出一朵花来。所以有一句话打动了你,有一个词学到了,有一个人他对你有所启发,这就很快乐。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p><p class="ql-block">人要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诗意就是整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么认真地生活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我们追求诗意的栖居,但我们认真地享受现在,放下对身外之物的执着后,天地反而豁然开朗了,眼前一片清明,就会发现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生活之美。</p><p class="ql-block">这个不守承诺的渔夫和那个意味着威权的太守,找到路了吗?没有。陶渊明没有让他们找到路。这就是在说,你注定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因为你带着贪婪、私欲,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你就不能进入那个纯净的乐土。桃花源的世界是美满到最后的。那么桃花源还在,虽然我们谁也找不到它,可是我们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样普普通通的生活能够引发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共鸣和向往呢?我猜想,那个叫陶渊明的人想来想去,就是要告诉我们所谓理想生活,大概就是这么平凡,偏偏平凡才最难得。渔人找不到,太守找不到,连高尚的刘子骥也找不到。</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即便在人世间,也依然会对那样单纯和饱满的生活有所依恋。这就是《桃花源记》的余韵,它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思考。那个所谓的文化,就是余韵悠长的部分,让人念念不忘的部分,它会塑造我们的气质,塑造我们的风骨,塑造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是你得找到一个能让你安心的,能让你着迷的,能进入心流状态的事,一直坚持做。对陶渊明来说,就是文学创作。他归隐后,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写了大量的田园隐逸诗歌,就用这种自然的语言和高远脱俗的意境,为中国的诗坛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所以他被后世称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宗立派的人。无论你活在什么年代,活在什么样的处境中,你得有个爱好。如果什么都不爱,哪怕先听听书,去在一个一个人的经历中找到你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这才能够成为日后一个人最强劲的支点。</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即便活在今天,也是个少数派,是个边缘式的人物。他想过的生活概括起来就是既不想放弃肉体,又不愿意被肉体束缚,既要享受肉体的愉悦,又要有灵性的飞翔。你说既要又要还要,那你看他一生过得穷困潦倒,对,他一生贫穷,但一生喝酒不息,一生快乐不止。他就是唠唠叨叨也抱怨,但是又在醉眼朦胧里,总是看见南山,进到山里就总能看到桃花源。这就是陶渊明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都写在自己的诗里了。</p><p class="ql-block">特别打动我的是这一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有的真意都不要说出来,你要感受。</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从李白到梁启超,无数中国的士大夫们都热爱陶渊明,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创造了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在一个处于乱世的社会里,践行了一个普通人对于生活本身的热爱,以及一个普通的个体透过自己的选择,你能够达到自由的生活境界。</p><p class="ql-block">只有归园田居之后,才可以称之为隐士。其次,隐士,名词,重点不在于隐而在于士。士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知识分子,学者,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如果你不是一个能够坚持内心,有思想创造力的人,那么你隐居起来也不能称为隐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