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推开艾芜故居那扇带着岁月痕迹的木门,川西坝子特有的庭院便映入眼帘——青瓦灰墙绕着一方天井,檐角垂落的藤蔓轻晃,恍惚间似能看见少年艾芜曾在此驻足,目光望向南方,埋下日后南行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这座典型的川西民居,正是艾芜文学之路的起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中,一个操着成都口音的青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开位于成都新繁清流乡,踏上了改变人生前往中缅边境的旅程。他一路风餐露宿,与流浪汉同行,在 丛林与山道间见证了最真实的苦难。在流浪天涯的异乡,艾芜做过杂役、马店伙计,又在报馆当校对、做副刊编、老师等等。在异乡它境的流浪生活,给这位来自四川的青年留下难以磨灭的人生印迹,由此,艾芜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记录其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并将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与反抗记录在册,写就了一部流浪小说集《南行记》发表出来。那些在边境线上挣扎求生的人们、傣族竹楼里的烟火气、山间马帮的铃铛声,都被他揉进文字,最终凝结成《南行记》的真实素材,并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流浪汉形象。小说将流浪汉的苦难、抗争以及人性的美与丑、西南边陲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生动描绘,增添了独特的异域流浪情调。</p><p class="ql-block"> 《南行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首创的、也是唯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它突破了文学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文学的新领域,奠定了艾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除《南行记》以外,艾芜还著有抗战长篇小说《山野》,新中国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大量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笔厚重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站在故居纪念馆的窗前,我的指尖拂过复刻的作品手稿,感觉字里行间的粗粝与温情依旧鲜活,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流浪者的体温,听见他们藏在苦难里的叹息和呐喊。我们看到艾芜的全部作品整齐陈列,从初版《南行记》到后期文集,墨香里沉淀着他一生的坚守。墙上的老照片更成了时光的钥匙:有他在边境采风时的留影,布衫沾满尘土却眼神明亮;有他与文学友人交流的场景,笑容里满是对文字的热忱。每一张照片、每一本著作,都在诉说着他如何将南行的经历化作文学的星火,照亮了那个年代边境地区的人文图景。</p><p class="ql-block"> 参观艾芜故居,感觉这里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川西农村建筑,更像是艾芜“南行精神”的见证——他从川西坝子的小院出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时代。若想读懂《南行记》里的赤诚与厚重,这座故居,便是最好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