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年8月25号早晨,于北海公园拍摄</h3> <h3>上午去参观《西什库教堂》。</h3> <h3>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法国耶稣传教士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修建救世主堂。<br>1871年约翰·汤姆逊拍摄的蚕池口教堂<br>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救世主堂扩建并开堂<br>。<br><br>北京最大最古老最华丽的西什库教堂你你知道吗?三年终于开放了!<br>清道光七年(1827年),救世主堂被清政府拆除,并没收全部教产。<br>清同治元年(1862年),救世主堂建育婴堂(仁慈堂孤儿院)<br>。<br>清同治四年(1866年),救世主堂在原址复建。<br>清光绪四年(1878年),救世主堂建印书馆、图书馆<br>。<br>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慈禧太后以救世主堂临近三海在钟楼顶可窥见御园为由,令拆除迁建。<br>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拨银择西什库地8.09万平方米建西什库教堂<br>。<br>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什库教堂建成。同年,义和团焚烧西什库教堂<br><br>。<br>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什库重修,并加高<br>。<br>1958年,“献堂献庙”运动中,西什库教堂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和文献,被运出教堂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br>1985年,西什库教堂重修,退还北京天主教会。同年12月24日,举行开堂圣典,恢复宗教活动<br><br>。<br>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西什库教堂全面修缮。<br>2018年8月11日,西什库教堂重新恢复使用<br>。<br>建筑格局<br>西什库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堂正面上镶汉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br>。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br>。南侧建有唱经楼。现由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使用</h3> <h3>2025年8月25号晚上于北京市下载整理,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