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孤家位于抚顺清原北52公里,清河中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唐时,由辽东半岛迁来魏姓人家一户,在此开荒种地,因只有一户,遂得名孤家子。后因多户人家迁此生活,故称“大孤家子”。大孤家可称是人杰地灵,这里有妩媚多姿的十八道岭,湾龙泡,还有缪氏一门人才辈出,至于历史传说更是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五十四年前我来到了这块土地,接受贫下中贫的再教育,当时这里是公社所在地,我和我们班,唐冬柏、邵印、郑述金、韩国生、王贵影、我共计六人,分到大孤家大队三小队插队落户。后来大队十二个小队知青合并到西南沟成立创业队。</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所以有了更深的感情,这里的人勤劳淳朴,这里的砬子山高险峻,我们的汗水曾经浇灌在这丰沃土地里,我们的少年时光奉献在这嘎达。</p> <p class="ql-block">关于大孤家之名出现于何朝何代,民间有很多版本,但大都属于神话类,其中有这样一个似神话又非神话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p><p class="ql-block"> 话说隋朝末年,社稷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长安城内许多穷苦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朝廷司役魏贤见此纷乱世态,忧国忧民,于是他向皇帝杨广隶书进柬,建议“止战端,停苦役,拓耕田,安民心”。杨广残暴拔扈,不但不采纳魏贤的建议,以惑众之罪名,把魏贤发配至边远寒冷的玄菟郡(今抚顺)服苦役。魏贤在朝是个司役,从小生长在长安,那里受得了北方的寨冷,加之苦役艰辛劳累,不长时间魏贤就得了霍乱病,命在旦夕了。</p> <p class="ql-block">管营见魏贤得的是霍乱死疾怕传染,便命其他服役的劳役把魏贤抬上马车送至很远的野外扔掉。不知过了多久,苏醒过来的魏贤躺在杂草丛中看着阴沉的天,使尽全身之力想爬起来,可他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四肢酸软疼痛,头昏脑胀。魏贤已经感觉到自己不是被饿死在这草丛中,也得被狼吃掉,他无助的躺在草丛中等死。</p> <p class="ql-block">不知过了多久,魏贤在昏迷中感觉有人轻轻扶他,睁眼看时竟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年青姑娘。魏贤有气无力的说:“姑娘啊,你赶快离开我,我得的病是霍乱病,传染啊”。姑娘道:“人那有见死不救的,前面转过山头就是我的家,我背你到我家调治一下,也许能治好你的病。姑娘连背带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魏贤弄到家。魏贤一直躺在炕上昏迷着,姑娘天天上山采来各种草药给魏贤煎熬服用,又在河里抓来泥秋鱼、林蛙为魏贤补身子。</p> <p class="ql-block">一月有余,魏贤终于苏醒了。魏贤看着姑娘又看了看宽大破旧的屋内道:“姑娘,你救了我,我谢谢你。你家里还有什么人?这么大的房子怎么只看见你一个人?”姑娘道:“我跟你一样,也是落难之人,你好好养病,不用问了。”魏贤大病初愈,这一日他慢慢从炕上爬起来走到屋外。魏贤站在院中却见荒野里仅有姑娘家这间又大又破的草房,没有第二户人家,魏贤满腹狐疑。此时在远处采野菜的姑娘见魏贤从屋里出到了屋外,慌忙跑回来道:“魏大哥,你需要静养,不能乱动”。魏贤道:“病好了,要不是你我早死在野外,救命之恩我今生难报。”姑娘道:“这是天意,你命不该绝,快进屋歇息吧”。</p> <p class="ql-block">魏贤的病好了之后,曾想离开姑娘家,因为与一个姑娘同住在一间房子里实在是很尴尬的事,可自己又能到那儿去呢,自己已经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回,无家可归了。至此魏贤天天默不做声的帮姑娘拾柴采野菜,收拾漏雨的房子。姑娘虽然没强留魏贤继续住下,可她的眼神中却闪动着乞盼魏贤留下来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魏贤问姑娘:“你一个姑娘家,怎么一个人住在这里,你的家和亲人在那里?”听了魏贤的问话姑娘流着眼泪道:“我是高句丽人,头几年和老爹老妈还有几个老乡到此地的山沟里淘金,这个地方平坦,于是我们选这里盖了这间大草房子住下。谁知有一天金坑子突然坍塌,我的老爹和几个乡亲被埋在了金坑里面,因土石埋的太深,人一个也没抠出来。老爹死后我老妈一股急火,一病不起,不几天就死了。埋葬了老妈我曾打算离开这块荒无人烟之地,可我又能到那儿去呢?这世上已经没有我一个亲人,我的老爹老妈都死在这里了,我住在这里也算是给他们守灵,就这样我一个人住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姑娘的身世让魏贤对姑娘升腾着怜悯和同情,也升腾着责任。在这块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现在自己是唯一能保护她的人。自己应守在她身边,给她当保护神。从此,魏贤天天帮姑娘干活,还在山上割来了苫房草,把这间大草房子重新苫上了新苫房草,魏贤把姑娘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两个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一天夜里魏贤和姑娘在月亮光下祭拜了山神、土地,他们同居了,姑娘成了魏贤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一年又一年,偶尔有猎人路过这里,猎人无不劝魏贤和夫人:“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只你们孤零零一户人家,你们应找个有人家的地方去住。”可魏贤和夫人谁都没有搬离的意思,夫人认为自己老爹和老妈埋在了这里,自己一生都要守在这里。魏贤觉得自己已经有国难投,有家难回,这里是自己的再生之地,没有夫人救自己,自己早就死于荒野,自己这一生都应守在夫人身边。</p> <p class="ql-block">春去冬来,花开花落,魏贤和夫人一直守在这里,此时清河沟北面很远处不知从什么地方迁来了一户人家,也盖了间草房,只是房子盖的小些。这一下总算多了一户人家,虽然新迁来这户人家住在清河北岸很远的山脚下,而且还隔着河,可毕竟能看到了人家和有了人的气息和炊烟。魏贤和夫人与这户人家彼此间来往着,可两家都仍然是孤伶伶的住在河南和河北。由此过往的猎人称魏贤和夫人住的地方为大孤家,称居住在清河沟北山脚下的那户人家为小孤家。</p> <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魏贤已经变成了白头老翁,夫人也变成了老太婆,孩子们也都嫁到山外,仅剩魏贤老夫妻俩在这儿相依为命。又过了十余年,老夫人因病去世了,魏贤带着痛苦和思念仍然住在这所孤零零的大草房子里。忽一日,有一大队人马从此经过,魏贤拄着棍子站在门前看观看。一些兵丁过来讨向魏贤水喝,这时魏贤才得知,早在多年前大隋朝已经被推翻,唐朝建立。隋朝的玄菟郡也早已经被改为安东督护府木底州,(唐朝时将木底城置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北木奇镇)。现在路过这里的人马是李世民派大将薛仁贵领兵征东的。</p> <p class="ql-block">魏贤听后十分高兴,可征东征途险恶,关内的兵丁特别是南方兵丁不服北方水土,许多兵丁患疾病被送到魏贤的大孤家和清河沟北岸的小孤家休养,于是魏贤把整个大房子全都倒出来让给患病的兵丁们住。征东结束时,一些有病的兵丁被遗弃在大孤家,另外还有一些兵丁因失散找不到队伍,返乡又路途遥远,因此许多兵丁被滞留在了魏贤的大孤家和河北的小孤家。为了能生存下去,这些被滞留下来的兵丁在魏贤家前后伐树割草盖房,由此魏贤的大孤家和清河沟北面的小孤家逐渐形成了小屯落。</p> <p class="ql-block">河北岸小孤家偏辟荒凉,久而久之,竟被人们改叫成了小荒沟。到元朝时许多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流域及长白山的女真人迁居这里,大孤家和小荒沟由小屯落变成了小伙洛。到明朝时期,因此地的这条大河河水清澈洁净,汉族人称大孤家为清河沟,而女真人则称这里为“叩畏伙洛”,用汉语解释,“叩畏伙洛”就是清河沟里的村屯。</p> <p class="ql-block">明朝年间,大明朝廷从关内往清河沟拨民,从清河源头至入辽河的一百五十余里流域内,被拨过来的汉族人家达到千户,于是清河沟就有了咸洲千户和李千户等多个千户,大孤家当时隶属咸洲千户。明朝末年,大明朝廷在东北设立了辽阳行省,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了区划和吏治,下令清河沟所有的村、屯、伙洛全部起名,因大孤家之名早就扬名于世,因此大孤家之名被固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公元1925年,奉天省成立清原县,大孤家被从开原县划归清原县,大孤家被设立为区,1962年大孤家成立人民公社,各村成立了生产大队。1983年大孤家人民公社被改为大孤家乡。1985年大孤家由乡被改为满族乡。1988年大孤家乡被改为大孤家镇。</p><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一闲翁</p><p class="ql-block">生计劳劳事业空</p><p class="ql-block">唯向史册读今古</p><p class="ql-block">何须履迹问泥鸿</p><p class="ql-block">存心仙佛虚无里</p><p class="ql-block">回忆山乡感慨中</p><p class="ql-block">闲聊胡侃人莫笑</p><p class="ql-block">开心快乐又春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