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处4A级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的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从地理位置看是个僻静的小山镇,只有一条公路从朋口国道分支进入这里后,就不再往前延伸了。但奇怪的是,在连城,这个小山镇在历史上却有“银莒溪”的称誉,意指其物产富饶,经济繁荣。据载,唐天成年间(926年),就有吕姓人定居,因溪流多而得名“吕溪”。传说蒙元统治时期,民不聊生,天下汉人不堪压迫,此间就有连城罗天林,莒溪吕佐等倡聚义兵,四方勇士踊跃响应,拥兵万计,攻州陷邑。元朝廷发兵镇压。后来朝廷把“吕”改“莒”字,意欲灭其吕姓。吕姓纷纷逃离,罗姓便在莒溪逐渐增多。莒溪历史上以造纸业兴盛,日渐繁华,仅次于同样以造纸兴乡的姑田镇,在连城便有了“金姑田银莒溪”的俗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被四面高耸入云的青翠大山所环抱的小镇,中间奇迹般地展现开一大片平展展广阔的盆地,被田埂切割的四四方方的田野里,青嫩嫩绿油油的禾苗贪婪地吸吮着春日的阳光和潮湿的水雾,农人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棋盘一般的田野里劳作着,仿佛摆在棋盘上的子儿。不远的山坡山,到处是碧绿的柑橘林和茶园。早晨,娇媚的阳光笑盈盈透过远处山上的松树的枝桠照射开来,散成五彩缤纷绚丽的光辉。田野间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乳白色的轻烟在嫩绿的禾上漂浮移动;水雾飘绕在村间,小山镇仿佛仙境一般。我没有到过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但我想在这里我找到了同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小镇,就在这宽阔碧绿的田畴的合围中。</p><p class="ql-block"> 我是被一条宽大的水泥路牵引着走进小镇的,恰巧那天是圩集日,水泥道上走着成群结队赶集的人流,人们肩挑手提着各种山里山外出产或制作的货物涌向小镇,许多山里人驾驶的摩托车时而从身边倏然驰过,一种独特的山乡小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小镇虽不大,却不失繁华的迹象,两旁商店林立,百货琳琅满目,时有飞檐斗拱,红墙碧瓦的庞大建筑参杂其间,门前两旁分坐着两座石狮俨然守卫,显示了历史留给这里的荣耀与辉煌,一条“L”形的街道贯穿集市,所有的建筑显得紧凑而有致。</p><p class="ql-block"> 街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虽然拥挤却没人横冲直撞,显得顺然有序。小贩在货摊后高声叫卖,讨价还价之声充塞耳膜。这些赶集的人多为从山里四村八寨而来的,他们带来了山里人特有纯朴、善良、诚实、热情,给人以亲切和气的感觉。最能体现山乡集市特点的是,这里没有车辆通过集市,只有人流,寻找不到别处乡镇集市上那种令人厌烦、令人焦躁的堵车现象。</p><p class="ql-block"> 莒溪至今还保留了一段古街道,街道两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的建筑,有不少还是清代的建筑。大多是二层的砖木瓦结构的,二层临街设走马栏,下立砖柱或木柱支立。街道较窄,大约是4米宽,两边是店铺,开铺时拆卸木板拼墙,就是店铺;打烊就拼合木板即可。走过古街,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这里一位叫罗水旺的农民企业家捐资百万元建了一座幼儿园,当时惊动了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我们都想趁这次来去看看那座幼儿园,于是挤出人群,在人们的指点下来到了旺华幼儿园。这是一所装修华丽的幼儿园,同周遭古朴的民居形成鲜明的对照。透过幼儿园大铁门栏望进去,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做着欢乐的游戏。他们穿红着绿,活泼可爱,用花朵比喻再恰当不过了。使我感慨的是,作为一个农民,慷慨捐出如此巨资兴办教育,显示了当代新型农民的美好愿景和高尚的理想情操!</p><p class="ql-block"> 离莒溪镇不到三公里处有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叫璧洲,那里有著名的古建筑永隆桥和文昌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永隆桥位于莒溪镇璧洲村口,是闽西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古廊桥。始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采用四墩五孔廊桥结构,桥长72米、宽5米,以花岗岩条石砌筑船形桥墩,桥身用圆枕木分七层倒梯形叠铺,桥面铺设鹅卵石图案。该桥与文昌阁、天后宫共同构成璧洲村"文化三景",目前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那里新建的高楼民居鳞次栉比,经济富裕气氛极为浓厚,与古建筑的古雅风格形成鲜明的反差。</p><p class="ql-block"> 走进莒溪,我就想起沈从文先生的那个湘西边城。的确,莒溪就是连城的一个“边城”,一个拥有独特风貌耐人寻味的美丽边城,这里清新的气息洗涤了我久已浮躁不安的心灵,仿佛一个清新无比而又纯朴善良的村姑让我喜爱和感动,这是我在别处难以寻到的返璞归真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1998年夏日于莒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