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初渡竟如何?——墨香与蝉鸣共度的一百零八日 自勉,亦与君共勉。

李子

<p class="ql-block">字写得越是不好,越能感受到書法的好!</p><p class="ql-block">今年盛夏,我重游兰亭,不为打卡风景,只为赴一场与自己、与王羲之的约定。一百零八日,每日三字,每字六十遍(324×60=19440),笔起墨落间,仿佛听见千年前曲水流觞的余音。这并非走马观花的游历,而是一场静立案前的“慢游”,一次与《兰亭集序》深入骨血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临帖六十遍,始得一点点通明。所谓“密不透风,白可跑马”,原非古人虚语,而是亲笔所证的体悟:</p><p class="ql-block">密处如雨:笔势紧敛,结构森然,气凝而不滞,如急管繁弦,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疏处如风:留白旷远,气脉流转,静中藏动,似空庭可纵马驰骋。</p><p class="ql-block">这正是“计白当黑”的玄机——王羲之于疏密之间,将张力推至极致,却又能收放自如:密不窒息,疏不松散,灵动与沉着共存。</p><p class="ql-block">我仍处初学,所得不过冰山一角,惟愿以时日涵养,步步深入,静待心手合一之境。贵在坚持!</p> <p class="ql-block">作业:324×60=19440个字,很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钟爱的四本好书!</p> <p class="ql-block">放大版可以用红笔标注。有些字看不明白,可以多看看参考书。我手边总放着几本关于《兰亭序》的字典和精缮本,书脊上印着金色与红色的书法字体,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注释和练习示范,像一位沉默的老师,随时准备答疑解惑。有时我也会用红笔在字帖上做标记,圈出那些总也写不顺的笔画,提醒自己多加练习。</p> <p class="ql-block">去年初临《兰亭》,我已熟背全文,却始终“眼到手不到”。于是,我决定放慢脚步,用最朴素的方式重走一遍。每日三字,一字六十遍,一张米字格纸,十五分钟,自己是初学者,一笔一画,皆是朝圣。随着练习纸渐渐堆成“小山”,我也在一次次落笔中,渐渐渐渐触摸到王羲之笔下的呼吸与节奏。</p> <p class="ql-block">书法是流动的诗,是凝固的舞。我临写的每一张纸,都像是写给自己的信笺,也像是与古人的一次私语。在这些作品中,有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洒脱,也有反复练习后留下的痕迹。它们铺陈在地,安静地记录着这段“慢火炖汤”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当练习纸堆满一地,我站在一旁,看着阳光洒在纸上,墨香与蝉鸣交织。脚边的纸张,手边的笔,还有偶尔探出画面的指尖,都在诉说着这段静默却丰盈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也会将练习纸铺在地上,看着它们在光线下投下浅浅的影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走过的路,更是沉淀下的心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