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渑池兵站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豫西地区设立的公开机构,战略位置重要,既是八路军与国民党协同抗日的联络点,也是转运军用物资、护送干部的重要枢纽。1938年11月,刘少奇在此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部署中原抗战,并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曾经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雕塑</p> <p class="ql-block"> 渑池兵站第一院落,松柏、党旗、刘少奇同志各个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照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照片之二</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照片之三</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照片之四</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照片之五</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临危受命、奔赴中原</p> <p class="ql-block"> 1938.9.29.-1938.11.6.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建立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随后,刘少奇率部分同志前往河南上任工作;途径渑池时他们驻留了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提纲</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同志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从“共产党员的修养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1.22.刘少奇与彭德怀离开渑池前往洛阳与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商讨共同抗日事宜。</p> <p class="ql-block"> 1938-1939年初,刘少奇在渑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作性地提出了“共产党员的修养”理论。</p> <p class="ql-block">《论共产党员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的墨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的墨宝之二</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党建理论主要贡献轮解图</p><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六届六中全会“培养造就大批党的干部”的精神,刘少奇亲自指导豫西省委在渑池兵站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训练对象是各县的县委和区委干部,也有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每期时间为3周,第一期47人,第二期40人。第三期刚开始,由于发现了国民党特务,为了安全起见,训练班立即停办,党员分散回原处。训练班主要开设课程有《中共党史》(刘少奇主讲)、《统一战线》(郭晓棠主讲)、《游击战术》(徐世奎主讲)、《党的建设》(吴祖贻主讲)。此外还有时事、政治和各项工作问题的报告等。</p> <p class="ql-block">刘向三同志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向三(1909年9月﹣2002年11月)河南邓州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宁都起义。</p><p class="ql-block"> 1930年,刘向三在军委统战部工作,7月,中央决定在洛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临行前毛主席参自同刘向三谈话,要他担任八路军住洛阳办事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刘向三东到洛阳,由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阻挠,办事处改名为“八路军驻洛通讯处”,刘向三任主任。随后,刘向三亲自带领70余名军事干部在渑池创建了“八路军渑池兵站”。兵站的任务是:一、给前线输送军需、准备日军过黄河后开展湘豫西游击战;二、开展一战区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三、为地方党的工作提供方便。</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同意将“八路军驻洛通讯处”改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刘向三任处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28日,刘少奇来到渑池和刘向三同住此院。后刘向三兼任原西省委军事部长、为豫西的抗日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刘向三曾担任中央水利部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4年和1987年,他先后两次来到渑池,故地重游,并题词留念。</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刘向三同志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刘向三同志的回忆文章</p><p class="ql-block"> 刘向三在回忆录《往事的回忆》中写道:“1938年,党中央决定刘少奇同志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组建中原局。刘少奇住在'洛八办'下属的渑池兵站,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召开了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精神。会上刘少奇同志还代表中央宣布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会后,豫西省委在渑池兵站办了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讲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刘少奇同志也在训练班开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共产党员修养”一文的六页提纲。</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与卫立煌商讨共同抗日事宜 。</p><p class="ql-block"> 在紧张工作之余,完善“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创建理论,首次宣讲。</p> <p class="ql-block">中共豫西省委领导机构成员与豫西特委会议决议。</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一角</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率先垂范、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观众认真观看。</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章:广泛传播、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刘少奇同志最后说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警卫人员的住所,紧紧地与刘少奇同志住室连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通讯设备 。</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家具:床、桌椅、火盆等都是当年刘少奇同志用过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在这张桌子上,刘少奇同志写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提纲。</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在此为我党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渑池工作期间的随行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秘书栗在山住室</p> <p class="ql-block"> 栗在山(1916年1月26日﹣2006年12月30日)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广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仿制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扩大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决定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并决定由刘少奇(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胡服)任书记,领导中原广大地区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11月中旬,由于栗在山对中原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组织上把他从抗日军政大学调到中原局秘书处任秘书,并兼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秘书,护送刘少奇同志到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p> <p class="ql-block"> 栗在山住室一角</p><p class="ql-block"> 栗在山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任政委,在沙漠戈壁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仿制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期间,曾是栗在山政委的部下,在他的领导下,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导弹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等众多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致敬栗在山政委,致敬一代代航天人,致敬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赵荣声简介</p><p class="ql-block"> 赵荣声,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四代翰林之家”,父亲赵纶士是民国著名教育家,与陈独秀、马一浮等人是至交好友。</p><p class="ql-block"> 赵荣声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燕京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 1937年春赵荣声和几个同学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聆听抗战政策报告,后因北平沦陷转移至山西前线。</p><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节,卫立煌访问八路军总部时,赵荣声以记者身份参与并撰写《西线上的一个盛会》,文章引起了卫立煌注意,后经同乡引荐被聘为少校秘书。</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赴延安的赵荣声,受八路军总政治部傅钟劝说,接受潜伏任务,以此强化国共合作。</p><p class="ql-block"> 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刘少奇在就任中原局书记路过河南渑池的时候,特地把赵荣声秘密找去谈话。刘少奇说:“你们胆子不小,想挖蒋介石的墙脚。你想替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好的。你知道不知道,这样不但对党没有好处,反而有危险。中央军是蒋介石的命根子,卫立煌是蒋介石的台柱子,他过去跟蒋这么些年,现在又带这么多军队,要是你把他挖过来,蒋介石怎么会甘心?你们这样一搞,要是被蒋介石知道了,不放心,他就不把力量对付日本,而把力量对付我们,这样就会影响抗日战争的大局。”</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还要求赵荣声解散工作团里的秘密党支部,让赵荣声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军队,当卫立煌的部下,停止组织生活,停止与党组织的联系,保留党籍,长期隐蔽下去。刘少奇说:“你们几个人在这里是绝密的,只有中央几个负责同志知道,也不列入文字记录。将来回去,我给你们证明。”</p><p class="ql-block"> 在洛阳卫立煌身边工作期间,刘少奇两次与赵荣声深入交谈,每次都是深更半夜,巧妙躲过国民党军队、特务的宵禁。赵荣声妻子靳明对混迹于军官太太摸牌跳舞中的潜伏生活有怨言,坚持要回延安抗日。刘少奇知道后找靳明谈话:“如果你到延安去了,别人会不知道?赵荣声就不能在这里工作了。你还知道党有组织纪律吗?轰轰烈烈固然痛快,当太太也有很大作用。党派你当太太,你就要一直做下去!”听了这话,靳明再也不提回延安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赵荣声回忆及新闻媒体报道。</p> <p class="ql-block"> 马书年</p><p class="ql-block"> 马书年是1938年刘少奇在河南省渑池县工作时,随行团队成员之一,担任译电员角色。</p><p class="ql-block"> 马书年作为随行人员,隶属于刘少奇的工作团队,负责译电工作(即电报翻译与通信保障),与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柘等人一同住在旧居上房西间和东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冬,豫西党组织调马书年和吴玉阶同志离开洛阳到渑池去。临走的时候,豫西省委负责人刘子久同志交给他一封信,信封上写着:“面交,胡服同志亲收。”马书年和小吴当时只有十八九岁,是陇海铁路洛阳机务段东、西机厂的学徒,都刚入党不久。那时虽然是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豫西的党组织还处于地下,国民党对“共产党嫌疑分子”监视很紧。刘子久同志一再叮嘱,这封信一定得保管好,亲手交给胡服同志。马书年和吴玉阶在地下党的掩护下,于第二天凌晨2时许到达渑池,直到天亮才找到胡服同志的住外。</p><p class="ql-block"> 马书年回忆说:在渑池时,刘少奇白天开会作报告,晚上看书写材料,总是工作到鸡叫。有一天,他睡到半夜醒了,看到少奇同志还在伏案工作。过一会儿,少奇同志走出门,到廊檐下来回踱了一会步子,然后又进屋去继续写。他怕吵醒年轻人,开门掩门都是轻轻地,一点点声音也没有,出去的时候还拉着门上的铜环不让它发出声音。踱步也是轻轻地,几乎听不到声音。一点小小的细节,表现的却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在少奇同志身边,多次听过他的报告,他讲形势,讲党的建设,讲党的修养,每听一次,都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可以说,那是我参加革命后受革命理论熏陶最多最深的时期,是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马书年的回忆文章及三门峡新闻媒体报道。</p> <p class="ql-block">1938.11.28.刘少奇同志奔赴中原</p> <p class="ql-block"> 渑池兵站位于陇海铁路与南韩公路交汇点,地处中条山、伏牛山等抗日根据地的连接点,既是八路军太行总部通往延安的战略要道,也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八路军协同作战的联络中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渑池兵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物资转运: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兵站通过民夫、车辆、牲口等运力,将陇海线运来的战略物资转运至南村渡口,再运往太行前线,保障了八路军作战物资供应。</p><p class="ql-block">2、统战工作:兵站通过接待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促成卫立煌等将领与八路军协同抗日。</p><p class="ql-block">3、人员输送:1939年11月2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著名医生巴苏、柯棣华等3名大夫,从延安赴太行前线,途径渑池,在八路军兵站停留两天,由兵站派人护送,从南村渡口过黄河北上,兵站保障了国际援助工作的落实。</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同志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和大家同吃同住。刘少奇同志的警卫员苏斌说:“少奇同志爱喝茶,用的白塘瓷茶缸,带个盖子。每晚看书写材料都要泡上一缸茶。他和兵站的战士一样吃大锅饭。他的胃不好,有时买些馍,拿回来烤馍块,再煮些青菜,他就会说饭菜太好了。”到渑池时开始吃蒸红薯,不好消化,肚子不好受。警卫员就给少奇同志在炉子上烤红薯吃,他总是说很好吃。警卫员看他太瘦,隔好长时间买一点鸡蛋打牙祭,少奇同志总是问:这是从哪里来的?他还教育警卫员说:“前方战士生活很苦,我们现在比们好得多,要时时想到前方。以后不要买鸡蛋,浪费钱。”</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存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渑池兵站作为我党建文献中伟大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诞生地,完成了掩护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掩护豫西省委举办党训班,接待护送中共军政高级干部过往人员和友人,为我军抗战前线中转战略物资,发动群众,完成基础党建,发展统一战线等方面,立下了不世功勋。</p><p class="ql-block"> 短短的参观,我们看到了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团结各界人士,发动群众,一起抗战。在艰苦的环境中,刘少奇与战士同吃同住,在无数细节上关心、爱护下属,不仅教他们读书识字、学文化,甚至与他们的家人促膝长谈,解除思想顾虑。刘少奇冒着生命危险、躲避特务监视多次半夜三更与卧底赵荣声沟通交流,鼓励他坚持、留守,承诺为他保驾护航~~~。他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共产党人的赤诚忠心影响、感染了赵荣声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优秀的共产党员,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修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