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大门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游途观——</p><p class="ql-block"> 三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佛祖拈花传经</p><p class="ql-block"> 佛徒开悟修行</p><p class="ql-block"> 佛手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 花开众妙之门</p> <p class="ql-block">佛手,是大愿文化园的标志,也是各地许多与佛文化有关景点和场所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遐思随想——</p><p class="ql-block"> 首图为九华山北麓柯村大愿文化园旅游风景区正门的佛手雕塑,园内的不少地方还有不同的佛手形象,除了这个文化园区,许多地方同样可以看见佛手的“倩影”;</p><p class="ql-block"> 佛祖拈花一笑传授真经的典故,被佛门弟子和热衷佛学的人们奉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佛祖传经却既不说话,也没有文字解释,全靠弟子们通过“拈花”的手势去猜去悟,于是,这手势就蕴含了“彼此默契,心灵相通”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大愿文化园最大的看点,当为远处那尊高99米世界第一的地藏菩萨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拈花”说法像打哑谜,却又能让有悟性的佛徒了然于心,既新颖又奇妙,逐渐被传统俗世社会芸芸众生广为接受,成为中国大众文化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禅意符号,还据此打造出“拈花镇”、“拈花湾”之类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据说,佛祖所拈之花为金色婆罗花或者金色莲花,也称佛莲花,因青白而不俗艳,是高雅圣洁和吉祥的象征,被国人广泛运用到音乐、舞蹈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之中,那支拈花之手,也逐渐幻化出各种不同的指法和手势形态——多年以前,春晚舞台那支由多位聋哑姑娘演绎的《千手观音》舞蹈,其变化多端的手势舞姿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大愿文化园不只是大,而且看点也很多,每一个点都是景观,每一个点都有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祖出手不凡,佛手拈花传经,手是手,花是花,手非手,花非花,一切都有解,一切似乎又无解,于我等俗人真有点“玄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玄也不玄,比如咱一般都知道佛祖是古印度(今尼泊尔)人,却不知地藏菩萨金乔觉也是外国(古新罗国即今韩国)人,只因在本国待不下去而来大唐苦修习禅,不曾想竟一修成佛,还被尊为地藏菩萨,要说玄,这不更玄么?</p><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说,源于印度却无缘印度的佛教(含佛手)被迎进中国,从“道生一”变成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众妙之门”,可见中国文化确有同化异己、融合发展的强大功能——</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华夏文明既一脉相承又博大精深,成为世界范围内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游园一得,与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