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环线——2025年5月国宝第一市运城游之四

爱登堡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计划是报了悟空南线的精品团,无奈人数不够未能成团,被安排到芮城环线精品团。环线团多了两个景点,这样一来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就稍显仓促了</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的正确读音为'hài zhōu',该读音源自历史传承与地理特征的双重因素。‌该庙始建于隋代,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建筑群,享有“关庙之祖”美誉。解州关帝祖庙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p><p class="ql-block">结义园占地50余亩,是按照当年刘备、关羽、张飞涿郡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而设计建造,中有结义坊、君子亭等主体建筑,四周古柏参天,湖光山色,园内翠竹绕湖,碧莲拂柳,小桥流水,桃花满山,亭台楼阁,曲径回廊。</p> <p class="ql-block">正庙是关帝庙的主体部分,采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宫殿式建筑格局,游客在游玩时,沿着中轴线向前游览即可。在这条中轴线上排列着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主要建筑,两旁还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p> <p class="ql-block">端门为正庙第一道门,建于清代,通体砖构,歇山顶,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部辟三门,上部书“关帝庙”门匾与“扶汉人物”等匾额。门匾四周砖浮雕图案尤佳,二龙飞舞,团花紧簇,人物表情生动丰富。</p> <p class="ql-block">端门前两侧有两尊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铸造的铁狮子,通高在四米左右,纹饰精美,文字清晰,铸造质量优良。</p> <p class="ql-block">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从建筑学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角度上讲,属于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作用。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午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壁上有周仓、廖化的画像,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幅青龙取水壁画,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原名“八卦楼”,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康熙御书“义炳乾坤”匾额而改名,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的八角形的藻井之中还有八卦图案,因此被称为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殿前月台上置一铜鼎香炉和一长方形供案,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样铸造的。月台前阶石上,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犹仿皇宫规制。大殿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焚表炉是寺庙举行祭祀活动时焚烧表帛、纸糊“三牲”的用具。多为铁质或铜质,少许为石质。此焚表炉铸造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总高8.95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两层十角攒尖顶。像一座十菱形塔式楼阁;下部基座甚高,束腰两层,最下部为龟脚兽面。整体构思精细,铸造精巧,庄重威严。</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前的铁狮与牵狮人:西侧铁狮、牵狮人铸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东侧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牵狮的胡人头戴莲花冠,身着武士装。</p> <p class="ql-block">悬挂于崇宁殿前檐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勇”匾额由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亲笔书写,并钤印“钦定”二字,</span>该匾额以行书书写,字体丰满圆润,彰显皇家气派,用于形容关公的非凡勇猛</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前悬挂的“万世人极”是咸丰皇帝御书匾额,意为‌与孔子“万世师表”并列,并下御诏“天下关庙通用”,使其成为全国关帝庙的统一象征。此匾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官方与民间对关公崇拜的文化浓缩,体现了“文拜孔子、武崇关公”的传统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义炳乾坤”由康熙皇帝(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亲笔题写,该匾额以“义”为核心,强调关公的忠义精神彰显于天地之间,体现了清代皇家对关公文化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放大版的青龙偃月刀,足足有三百斤!关公实际使用的,按记载换算到今天的计量单位约33斤</p> <p class="ql-block">殿一周有26根巨大石雕龙柱,明嘉靖1558年保留下来的,都由整根石柱雕刻而成。龙柱上有升龙、降龙、祥云等,雕刻粗犷有力,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形成强烈对比,相互衬托,各具美韵。正如庙内碑文所云:“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龙爪抓着小鱼,寓意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气肃千秋”牌坊后的柏树树梢,远远看去像是腾空而起的飞龙,这就是河东八景之一的“古庙飞龙”,由4棵1400多年的柏树天然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牌坊为四任三间三楼十戗杆结构。楼脊正中饰以琉璃葫芦,寓意福禄,两边为琉璃凤吻一对,为山西历代仅有。花板雕绘莲菊、瑞兽等图案,当心间下层额枋浮雕龙头、花卉,立柱前后置抱鼓石。牌坊两侧各铸有铁狮子和供养铁质胡人(牌坊和铁人、铁狮子均是春秋楼的有机组成部分)。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雄健;铁人为胡人形象,高鼻深目,是饲养狮子的域外人。</p> <p class="ql-block">写到春秋楼才发现没有整体外观的照片,这张下载马蜂窝游记作者Jada的图片,特此说明与感谢</p><p class="ql-block">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以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像而得名。据庙内碑文,春秋楼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现存春秋楼,是同治九年(1870)重建后的遗构,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顶,通高23.41米,是庙内最高建筑和最后一座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二层回廊的26根廊柱垂挂于下层垂莲柱上,通过横梁挑承形成“空中楼阁”效果,称之为悬梁吊柱,该技术运用杠杆原理,兼具力学巧思与视觉奇观,被列为“春秋楼三绝”之一,为我国古建筑孤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一层当中,神龛木雕精工之极,内塑关羽的全身坐像,头束软巾,身着武装玉带,足蹬云头鞋,神姿英武,义勇劲健。从底层沿36级楼梯直上二层。二层四周有格扇门108个,据说这36级台阶和108扇门代表当时山西所辖的36州府与108县。</p><p class="ql-block">关公像上方“威灵震叠”匾额没有时间及书者题款,但匾额的四周有凤凰牡丹装饰,相传是慈禧太后所题,赞许关公的威武英灵。</p> <p class="ql-block">回廊上的木雕、彩绘少有被提及,入眼却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二楼那巧夺天工的菊花藻井也是春秋楼的三绝之一。204组斗拱以榫卯拼接成放射状的菊花造型,中心的垂莲柱恰似花蕊,四周408根昂嘴向外伸展,远远望去,恰似孔雀开屏,又似一朵盛开在天际的巨型菊花</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藻井原设计可随风转动,在风中发出轻微的嗡鸣,宛如天籁。虽然后来为了保护文物将其固定,但那份灵动与精巧,依然透过静止的木构传递出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抬头仰望这藻井的时候,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无以言表的</p> <p class="ql-block">暖阁顶部的藻井被菊花藻井掩盖了光芒,藻井平面八角形,周围由多种斗栱雕刻叠加,层层叠叠又疏密有序,井底中心垂有雷公柱一枚,柱下端雕刻着莲蕊</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时期和硕果亲王题写的“忠贯天人”匾额,没想到《甄嬛传》里的亲王在这里还留下了一笔。</p> <p class="ql-block">关老爷真身像,是明代按照关公53岁的真身画像1:1塑造完成的,是国内最接近关公本人的塑像。塑像左手扶膝、右手捋髯,脸上有北斗七星痣(游览这一侧只能看到四颗),浓眉凤目,身躯魁伟,气度不凡,完全超越了普通神像的固有特质,活脱脱一幅世俗化的人物造型,为全国关庙塑像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塑像身着龙袍,可见关公是被官方认可的帝王地位。</p> <p class="ql-block">塑像名为关公夜读春秋,但手上并没有书册,而是在供奉塑像的暖阁木板上,有木刻《春秋》的完整版,约18000字,这是本地清代秀才南孝曾历时三年完成的,蝇头小楷字字力透木板,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春秋楼的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春秋楼的回廊环绕一周,南面是巍巍的中条山,北面是运城的盐池,是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近观印楼、刀楼的飞檐琉璃,武将造型的人物姿态万千,守护者“武神”岁岁安好</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是一个陌生的名称,但说到黄河大铁牛,知名度就高了!</p><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以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铸造的黄河大铁牛为核心,共四尊,每尊重约55-75吨,铁牛旁各有一铁人代表维、蒙、藏、汉四族,象征民族团结。这些铁牛曾作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地锚,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展现了古代冶金与桥梁技术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铁牛就在露天展览,可以直接触摸的,专家论证认为人手上的油脂对铁牛有保护作用</p><p class="ql-block">每尊铁牛都有放牧者,即铁人。西北角的铁人鼻头硕大,鼻梁拱起。头戴圆形坠顶小帽,身着长袍,属维吾尔族装扮</p><p class="ql-block">东北角的铁人身形粗壮、彪悍结实,方脸粗眉,身着骑士服装,属蒙古族装扮;</p><p class="ql-block">西南角的铁人面目深囧,身穿藏袍,左臂纳袖,右臂袒露,是藏族装扮;</p><p class="ql-block">东南角的铁人面孔端庄,神态文静,头戴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唐装,俨然汉族装扮</p><p class="ql-block">而四尊铁人站立的方位,也正好处于这四大民族的居住和生活方位。</p><p class="ql-block">铁牛以晋地的黄牛为模型,每一尊铁牛长约3米,宽约1.1米,高约1.5米。出土的四尊大铁牛,最轻的一尊重达55吨,最重的竟然达到了78吨。它们头戴漂亮的头饰,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前腿蹬、后腿蹲,有一种雄浑厚重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在铁牛和铁人的南侧,还有7根错落的铁柱,造型类似北斗七星。这“七星铁柱”主要是拴船用的。</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鹳雀楼名扬天下声播四海,成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鹳雀楼与古诗中的楼只有一个相同的名字而已,奈何名声太大了,走过路过还是不忍心错过,好歹也要来登楼咏诗怀古一番</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主楼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上,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仿唐风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站在王之焕的铜像旁边,虽然远处的黄河看不清晰,但诗中的意境还是使人激动</p> <p class="ql-block">若不纠结于楼的新与旧,就建筑本身而言,鹳雀楼还是出类拔萃的,2003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鹳雀楼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p> <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不仅仅是看到了大好河山,更多的是蕴藏在每个人骨子里向上的精神也会被激发出来,这也许就是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我原来的旅游计划是没有普救寺的,因临时改了行程加上的,就准备随意逛逛,没想到被我忽略的景点看点还不少。</p><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p> <p class="ql-block">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张生请老夫人、法本住持登楼观阵,即指此楼。张生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击退了想霸占暂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为妻的恶贼,自己也抱得美人归。</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遇到一个团队,中轴线上太挤了,我们就拐到旁边上山到击蛙台,没成想真真切切听到了蛙鸣。</p> <p class="ql-block">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小机关:站在景区提供的击石处,击石时听不到声音,必须是一人击石,一人立于3、4级台阶之下,听得不仅清晰而且音色还原度极高</p> <p class="ql-block">这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重庆潼南区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莺莺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13层,塔身高40米。据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该塔四方形空洞式结构,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其外观与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辙。从但它确系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寺前广场有一同心大锁。一面书“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一面书“永结同心”字样。</p><p class="ql-block">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这项耗时6年的搬迁工程,同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移筑,并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两大奇迹。</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长500米的中轴线上,东西轴线分别保存了吕祖家庙及财神庙、玄帝庙,吕祖墓等建筑,殿阁巍巍、道院森森,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最为精彩的是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有工笔重彩人物和工笔山水连环画等多种风格的作品,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素有“东方艺术画廊”的美称,是世界美术史上的杰作,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多抵达永乐宫,已经过了游览高峰期,游览期间都比较清净,甚好!永乐宫可以说是此行的最大期待,跟随讲解员走一圈,再自己回味回味,很满足!</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元代山门——无极之门,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六椽,单檐庑殿顶,为元代典型官式建筑。屋脊两端各安高达2米的鸱吻一只,怒目蜷尾,雄猛威仪,造型奔放,是琉璃鸱吻中的精品。因原来供奉有青龙和白虎的塑像,所以这座山门也被叫做龙虎殿。</p> <p class="ql-block">门额上悬挂了无极之门的竖匾一方,是元朝元正奉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所书写的,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所制。在匾额的两侧,能看到书匾者的职衔和制匾的年款,还有旁边的小字附题。这些题记,对于研究龙虎殿的历史和价值,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料,特别是建造者的隶属、府衙、籍贯和姓名,更是其他地方所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门枕石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石刻的卧狮(没有看错,就是狮子,与常见的狮子造型差异很大),石狮造型各异,刀法洗练,或伏卧,或侧身,或在戏耍,各尽其妙,柔润敏锐,灵性十足,堪称是元代石雕作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又称无极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像,为永乐宫的主殿。它巍峨壮观,冠于全宫之首,整座大殿外观雄浑壮丽、飞檐翘角,殿顶饰以黄、绿、蓝三彩琉璃制品,色彩艳丽,造型别致</p> <p class="ql-block">元代以前,我国古建筑屋顶上的脊身使用瓦条垒砌而成,由瓦条脊向堆花脊筒的演进变化始于元初。永乐宫三清殿正脊没有脊刹,两侧堆塑凸起的菊花、莲花、双凤、升龙、荷包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左右对应,形状略有不同。脊身花束艳丽,釉面斑驳,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是元代琉璃的上品之作。两只高大的孔雀蓝琉璃鸱吻为巨龙盘曲式,红泥作胎,孔雀蓝釉色,五品合成,品缝间原有铁鞠(形似蚂蝗钉的铁扣)固定,六十年代拆建时去除。鸱吻张口吞脊,怒目圆睁,炯炯有神,鸱吻与正脊连接处还塑有胡人献宝、风伯云纹等纹样。鸱吻背兽张目嗔视,尾爪向上向内前伸,尾尖向外弯曲。五彩脊身华美之势创后世堆花脊筒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屋顶两端有两个巨大的孔雀蓝盘龙鸱吻,是元代琉璃鸱吻中的唯一形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鸱吻主体造型身上的浮雕龙纹盘延曲折,鸱尾的尾部卷曲方向强化了向上、向外卷曲的姿态,延续了自金代起建筑上的鸱吻开始从鱼形向龙形演变的趋势(这一整组琉璃正脊及鸱吻,六十年代迁建永乐宫时由复制品替换原件。该组原件一直保存于永乐宫库房)</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中的壁画,展现了道教290位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场面,美术史称为《朝元图》,总面积400多平米,总长97米,高4.26米,画面以8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其余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 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中主像庄严肃穆,群像环立,形象丰满圆润,个个神采奕奕,无一雷同。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倾听,有的沉思,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壁画创作完成于公元1325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早了近200年,画面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是古代壁画的精华,元代道教壁画的最高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单幅壁画中保存最大的一幅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殿内不允许拍摄,只能在网络资料中列举一些,大家共赏)</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的8位主像</p> <p class="ql-block">千人千面,神态各异,表情生动,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满满的细节:从裙摆下露出一只缀满饰物的绣花鞋尖;丝毫毕现的胡须;即使是两面装饰扇,也有不同的图案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又称混成殿,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整座殿宇古老精美,均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殿内绘制壁画212平方米,以青绿山水连环画的风格绘制了《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记录了吕祖一生的52幅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研究宋元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为我们研究吕祖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p> <p class="ql-block">作为元代官式建筑,纯阳殿琉璃鸱吻是永乐宫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鸱吻高 2.2 米,宽 1.5 米,厚 0.52 米,整体造型以红堆土堆塑而成,既夸张又表达出张力,龙吻突出,龙嘴张开吞脊,尾部卷曲以平衡重心,尾部还有一条盘曲的小龙翻腾于海水之中,釉色多变艳丽。</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又称七真殿,供奉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殿宇古朴美观,梁架简洁,对研究宋元古建筑价值颇大。殿内壁画150平方米,绘制王重阳及其弟子传教布道的49幅故事,同样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p> <p class="ql-block">当游览结束时,忍不住回头再看看这些静静伫立的建筑,回味青绿色壁画里的满墙风动</p> <p class="ql-block">离永乐宫不远,就是山西3座唐代木建筑之一的广仁王庙。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仅次于五台县南禅寺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岁数第二大的建筑。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故名。</span></p><p class="ql-block">北宋时,宋徽宗将五龙都封为王爵: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为灵泽王。按此可知,该庙是祭祀青龙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与南禅寺与佛光寺相比,广仁王庙显得很孤单,除了对面有个清代戏台,周边就没有其他建筑了,反而显现历史的沧桑感。恰巧遇到几位懂行的人在交流:眼前的建筑看起来很新,是因为经过了两次大修,所以有人认为改变了唐构的本质;但是,唐构的特点就是架构是房屋的主体,现在建筑很重要的墙体在唐构中只是附属物,完全不承力的,而广仁王庙的内部主体架构完全符合唐构的特征,所以是名副其实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曾两次维修,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大殿进行修复,但因条件所限,遗憾之处众多,致使大殿在外形上失去唐代风韵。2013年,万科发起公益众筹“龙·计划”,对广仁王庙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及拓展,如今的广仁王庙少了些破败的古意野趣,充斥着古老与现代的和谐与张力。</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小型的乡村庙宇,广仁王庙并不起眼,它既没有集“四绝”于一身的佛光寺东大殿那般光芒万丈,也没有国内最古木构南禅寺大殿那般赏心悦目。然而,它却以独有的建筑手法成为中国早期木构的重要例证。它静静地坐落在古木环绕,山翠迴合的村中一隅,留守着淳真和浪漫、古朴与温情。如同一位安祥坐在自家老屋中的老人,矍铄而恬静。</p> <p class="ql-block">行程至此,我的2025年5月的山西全景游就全部结束了,半个月的行程让我第一次走进山西,感受了它厚重的历史带来的震撼,体验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品尝了碳水世界的无限快乐……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山西只去一次是不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