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睿智与镇定

优悠竹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319382</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优悠竹</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怀念母亲》</p> <p class="ql-block">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已经是瓦房,大姐出嫁了,两个哥哥都娶妻生子,妈妈那时没有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而是在家带孙子和操持家务。做饭种菜、洗衣喂猪,将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母亲没有读过书,却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认读少数简单的字,还会画荷花和莲藕。母亲没有文化,可是她的聪颖智慧、开明爽朗是村里妇孺皆知的;她的通情达理、遇事镇定自若也是为邻里们所敬仰的。</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家,父亲是个忠厚的埋头苦干的人,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会过问,其他的事,大多是母亲出面处理,因而母亲成了家庭的主心骨,她以自己的聪明睿智获取了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个,谁有什么事,都最先跟母亲说,有些事未得到母亲的应允,是不会自作主张的。</p><p class="ql-block">大家庭人多事杂,有时难免会有点小纷争,只要母亲一出现,就立即烟消云散了。哥嫂夫妻之间闹矛盾,母亲从不偏袒哥哥,不管谁有理,总是先要批评哥哥,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嫂子即使有理,也会心服口服的听从母亲的调理了。母亲常常说媳妇是人家的女儿,不能委屈了她们,要比自己的女儿看的还金贵。</p><p class="ql-block">在家里母亲是粘合剂,在村里母亲也是调和胶。二哥的婚事开始未得到对方父亲的赞同,是母亲亲自去登门撮合;邻居有个读高中的女孩,在学校的恋情被她父亲知道,一怒之下,不让她上学了,是母亲前去求情劝慰,那女孩得以完成学业。后来她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对母亲百般感激。</p> <p class="ql-block">母亲宽厚待人,仁义为善,热情好客,与邻里的关系十分和睦。乡邻们有什么困难,会找母亲帮忙,谁家有什么争执,也会找母亲去调解。记得有一次,大表哥两口子闹得很厉害,大表嫂躺在床上两三天不吃不喝的,谁去劝都不管用。表哥把母亲叫去,母亲没有强硬的说教表嫂,而是打来热水,烧火做了热汤,递给她洗,喂给她喝,一个长辈这样伺候着,表嫂哪还敢无动于衷啊。接着母亲趁热打铁地劝导,和风细雨的与她交谈,终于让表嫂破涕为笑。</p><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妇,可是她见多识广,遇事不慌,临危不乱,这是一般女子难以做到的,可是母亲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孙辈有二十个,每一个孙子或外孙出生,她都听到了他们的第一声啼哭。三哥的女儿远在千里之外出生,她也会不顾路途劳顿,从老家及时赶到。她说,我不能帮你们做多少事,可以给你们壮壮胆。真的,只要有母亲在,心里就有了底,就不害怕了。</p> <p class="ql-block">大嫂分娩后有“血慌”的毛病,就是产后发慌昏厥过去,当时农村条件差,妇女生孩子都是家里,不去医院的。大嫂生了四个孩子,每次生完孩子都发生休克的危险,每一次,都是母亲口对口的,一口一口给大嫂做人工呼吸,将大嫂从阎罗殿拉回来的。大嫂至今每每提起此事,仍常常热泪盈眶地说,她的命是母亲给的。</p><p class="ql-block">83年家乡又发洪水,江水随时都有冲垮内圩堤的危险,弄得人心惶惶。人们都做着决堤的准备,家家户户在国堤上搭起了临时住棚,在家里筹备着干粮。记得那个傍晚,我与父母亲正在磨着芝麻粉,忽然,外面有人边跑边喊:“破圩了——”接着村子里喊叫声、哭号声,抢着抬物品的奔跑声,一片混乱,一片嘈杂。</p><p class="ql-block">那时三哥在部队,二姐成家了,大哥二哥在一旁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家里就父母亲和我与弟弟。父亲急得团团转,一个劲地说“这可怎么办?”我跟弟弟抬着一个箱子吓得浑身颤栗,怎么也迈不开步。这时,听到妈妈站在大门口,对着两个哥哥家的方向大喊:“孩子们,别怕,先把小伢(幼儿)和粮食送到大坝上去,别慌!”说来奇怪,听了母亲的这声喊叫,真的像吃了定心丸,心里不再那么慌乱了。两个哥哥后来也说:“当时吓得昏头昏脑,不知道要做什么,听妈妈一喊,就清醒了一样。”</p> <p class="ql-block">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平凡中却透露出聪颖和睿智,这足以能让他人和儿女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澄澈;母亲是个普通的女子,可是她的遇事泰然,淡定自若,足以鼓足儿女们生活的勇气,甚至挽回生命。</p><p class="ql-block">母亲,如今虽然你早已与养育你的大山为伴,你的荣光你的身影早已消逝,但是,你的精神你的品格已经深深镌刻在儿女们的心中,会激励着儿女勇敢鼓起生活的帆,像你一样的坚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