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所分管的农林水工作,涉及到了县域内方方面面关乎民生的大事。而他,也因此与本县最大的水库——合水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 年 10 月,合水水库动工兴建。翌年 7 月,水库建成,总库容为 5300 万立方米。</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合水水库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北,离县城 14 公里,它集合黄陂河、罗岗河、大坪河之水,故而得名“合水”,更有着“粤东明珠”的美誉。从规模上来看,它的集水面积多达 568 多平方公里,占宁江流域面积的 41.6%,水库面积达 1.9 万亩,除百年一遇大水可淹没面积 1.2 万亩外,尚有陆地面积 6505 亩,其中林地 4789 亩,耕地或荒山 1716 亩,是当之无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让这座水库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防洪、灌溉、发电等诸多需求,在 1959 年和 1964 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扩建,扩建后的最大库容达到了 1.1 亿立方米。这座水库,主坝雄伟壮观,长约一公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静静地锁住三河,水库面积扩展至 19 万亩,库容一亿立方,已然成为了集防洪、灌溉、发电、种养、旅游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宁江水网枢纽工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合水水库承担着保证灌溉、兼顾排涝,结合发电、养鱼等多重使命。对于兴宁市城区及宁江两岸 13 个区、镇 20 多万人来说,合水水库就是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守护者。水库防洪面积达 11 万亩,灌溉农田 7 万多亩,因其对洪水能吞能吐的奇妙特性,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仙人肚”,是广东省一大蓄水工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是,这样一座意义重大的水库,在建设与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不易。水库淹浸范围涉及合水、白泡、霞洞、双溪、车沥、大东等 6 个村(组)。新建和两次扩建共 淹浸耕地 6327 亩,移民 2288 户、10480 人,拆迁房屋 11117 间。整个工程(含扩建)完成土方 66.44 万立方米,石方 1.77 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 1598 立方米,总投工日 161.8 万个,耗费工程费 275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254 万元,自筹 21 万元。</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从 1956 年底就任分管农林水的副县长开始,一直到文革为止,始终都在领导和指挥着这座大型水库的建设和日常运作,倾注着他大量的心血。在这个过程中,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复杂多变的水利情况,他与水利专家们一起,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分析洪水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根据上、下游,洪与涝,洪与旱,洪与电,旱与电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利用本流域内的水库群、宁江河、排涝沟,三者联合运用,统一合理调度,按照适时适量蓄、泄的规律,制订了防洪调度原则和科学的放水方法,一切只为确保水库和宁江两岸的安全,能够畅排内涝,让这座水库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工程。</span></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而在诸多与水库相关的故事中,1964 年 6 月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更是成为了百姓口中流传的传奇。那几日,全市平均降雨 286 毫米,库区降雨更是达到了 336.5 毫米,短短几天如此大的降雨量,对于合水水库以及下游的宁江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如果没有水库的调蓄,按照常理,下游最大流量可达 1350 立方米每秒,可下游的宁江安全泄量小,这样的流量势必会造成下游严重的洪灾。</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5 日下午,水库下泄量为 180 立方米每秒,父亲与其他水利专家们根据当地、当时水情与雨情预计,3 小时后下游将出现洪峰,于是果断把水库泄量压至 50 立方米每秒。果不其然,在 19 时 30 分,洪峰如期而至,流量正好为下游最大安全泄量 500 立方米每秒,正是因为事前调低了合水水库的泄量,才成功地避免了“碰峰”,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下游的防洪压力。</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危机并未就此解除,洪峰虽然暂时度过,可后续的情况依旧严峻。</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让人揪心的是,县委出于确保大坝安全的考虑,已经做好了必要时炸掉副坝泄洪保主坝的决定。父亲作为主管农林水的领导,理所当然地肩负起了现场指挥的重任。彼时,炸药已经埋好,只等父亲一声令下,便可引爆炸掉副坝泄洪。父亲站在副坝上,那一瞬间,他仿佛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中心,现场抗洪大军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大家都在等待着他的决策。</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时候,通讯条件极为落后,父亲根本无法跟主坝上的一把手及其他领导成员及时沟通。他独自肩负着千钧重担,压力如山般沉重。一方面,副坝的下游,虽然辖区内人员已经撤离,但那是一片承载着二三十万人口生活希望的土地,房屋、农田一旦被淹没,百姓们将会流离失所,陷入生活无着的困境;另一方面,主坝下游还有未及疏散的百姓,以及更为广袤的农田和房屋,万一因为自己的犹豫,没有及时炸副坝泄洪,导致主坝出现意外,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将会造成更加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父亲作为副坝现场的最高指挥,若是没有执行县委的决定而造成严重后果,他必将背负千古骂名,成为这片土地的罪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父亲的双眼紧紧盯着水位线,手中的旗子举了又放,放了又举。就在父亲咬着牙,再次举起旗子马上要下达炸副坝的那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父亲那双布满血丝却又坚定无比的眼睛突然发现,水位线没再继续上移,这一丝细微的变化,让父亲心头一紧。副坝下游那二三十万人口赖以生存的农田房屋的画面瞬间浮现在他眼前,他咬了咬牙,将举起的旗子暂时收了回来。</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是上天也被这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过了一会儿,由于主坝以及多个副坝都在有序的放闸排洪,水位线竟有了缓慢下移的趋势,而且,谢天谢地,上游也未再继续下暴雨,整个局势的压力逐渐得以缓解。那一刻,父亲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了一些,可他依旧不敢大意,继续指挥着后续的排洪工作,直到确定危险彻底解除。</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洪结束后,这件事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大家都在议论纷纷,都说副坝就是父亲保下来的,父亲在这场抗洪抢险中,无疑是立了大功。而对于父亲来说,他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那艰难的抉择面前,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担当和勇气,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之后的日子里,父亲依旧默默地为这片土地奉献着,他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合水水库的后续管理、为整个兴宁地区的农林水事业发展不断耕耘着。他的故事,如同那座屹立不倒的合水水库,深深地镌刻在了这片土地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兴宁人心中的传奇,激励着后来人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悠悠,合水水库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而父亲的精神,也如同那永不干涸的库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灵,让大家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岁月,铭记那些为了美好生活而付出一切的先辈们。</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