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河相约地 千年古村落 ——陶城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728年,这在阳谷县首屈一指,就是在聊城市乃至山东省也是极为鲜见。这个村就是三河相约地,千年古村落——阳谷县阿城镇陶城舖。</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位于两省四县交界处。南与河南省台前县相连,东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北则与东阿县为邻。陶城舖渡口曾是黄河上享誉四方的一个古渡口,在这里可以东进西出,南上北下,帆樯云集,财货辐辏,行船靠岸方便。坝头上有车马店、茶馆、修车铺、烧饼铺等。人能吃饭、休息。对自备铁锅烧火做饭的脚客,店家免费提供从大堤下挑来的饮用水。路人知陶城铺水甜,更知人善。曾有“宁肯多赶十里路,歇脚也到陶城舖”之说。陶城舖渡口在黄河通航的那些年代曾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是“三河”相约之地。“三河”分别指黄河、金堤河和运河(陶城舖段)。黄河从村东南呼啸而来,在大堤下打了个滚,折身向东北缓缓而去。黄河由游荡型,在这里变成了弯曲稳定限制型河道,陶城舖是黄河由西向东行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村南的金堤河,发源于河南省新乡,干流158.6公里,经张庄闸流入黄河。金堤河水清,黄河水黄,一清一黄相遇,真是震憾人心的图画。你到过黄河入海口吗?这里真是好有一比。由于地处金堤河最下游,堤南常年有水,行成了一个天然湖泊,浩浩淼淼,一望无际。清晨,太阳从黄河升起,霞光万道,云雾缭绕;傍晚,太阳落下金堤河,河水金黄,鹭鸥齐飞。金堤岸柳成行,野花与小草共舞,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村北是陶城舖到阿城的古运河。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张秋段运河淤堵,开挖了从阿城到陶城舖段运河。这段运河因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河大堤淤背和农田改造而不复存在,现在只能看到仅存的运河“陶城舖闸”。1989年新开挖的“陶城舖引黄干渠,曾“U”字绕村而流,所以陶城舖现在是三河相交,四面环水,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风景独特。无论你沿黄河大堤是从东边来,还是西边进,都会有一种美的冲动之感。滔滔黄河从东南直冲陶城舖而来,跟陶城舖的土地来了一个亲密接吻,然后打了一个滚,乖顺地向东北流去。十个黄河坝头,一字排开,像卫士,又像迎宾礼兵,迎接护送黄河流过。黄河、大堤犹如一黄一青的两条巨龙盘落在陶城舖的土地上,滋润了这片土地,养育了这方百姓,佑护了他们的平安。在大堤上并排有两座引黄闸,巍峨壮观,即是风景,又是分水工程,一遇旱情,开闸引水,甘冽的黄河水撒欢堤地向灌区各地奔去,为阳谷和莘县的一百多万亩土地提供水源。坝头上杨柳依依,花草飘香,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十里八乡的人们会三两结伴前来。有的还带上音响,有的带上茶具,唱歌聊戏,品茶听涛。黄河坝头就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再热的天坝头上总是河风习习,自生凉意。河东是泰山余脉,群山连绵,近处是河,远处是山,可谓山水一色,美丽之极。逢节假日,周末不少城里人携家带口,驾车而来,安营扎寨,欢度周末。</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夜现桃城”。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午夜,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挑着货担赶路,经过一片桃树林,桃花盛开,奇香扑鼻。忽来大雾,一座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车水马龙,时隐时现,亦真亦幻。往日熟悉的小路不见了,哪来的城郭啊?莫非来到了仙境?老人便坐下来小憩。一觉醒来,发现原来是在桃花林间的小路。老人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径直返回,举家迁此,繁衍生息,人烟甚旺。</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确有悠久的历史。《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年秋,公会于桃丘。弗遇”。 《聊城历史大事记》记载:公元前703年(鲁桓公十年)郑,齐,卫等国伐鲁,鲁桓公会侯于桃丘。(桃丘,卫地,东阿县东南有桃城,今阳谷县陶城舖。)《山东省地方志》也解:“桃丘就是现在的陶城舖”。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728年前陶城舖就有了。汉刘邦封刘襄为桃安侯,桃安侯建城,易名桃城。《阳谷县地名志》记载: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凿运河新道,此地处于运河黄河的交汇处,商贾云集,物阜民丰,亦称商埠。桃城埠之名由此始。此村曾有陶姓居住,后桃字讹音为陶,称陶城舖。陶城舖在清朝时隶属兖州,新中国成立前属东阿县,新中国成立后归寿张县,寿张县1964年撤销后划归阳谷县。 </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发现陶城舖的悠久和美丽,古人更有独到的眼光,他们留下了歌颂陶城舖的美文诗篇。《东阿县志》旧志卷十五记载明朝著名作家谢肇浙写有一首诗:《桃丘》</p><p class="ql-block"> 桃丘一抔土,高与培塿齐。</p><p class="ql-block"> 古道无人烟,芳草和萋萋。</p><p class="ql-block"> 会盟有遗垒,介驷有疑嘶。</p><p class="ql-block"> 风雨梅林薄,悠忽幻虹霓。</p><p class="ql-block"> 精灵不可测,市语非无稽。</p><p class="ql-block"> 不见海上山,空中闻天鸡。</p><p class="ql-block"> 《张秋志》卷一载,张秋八景《桃城蜃市》条下:“桃城舖旁一丘,高可数仞,即鲁桓公期卫候处。每逢雨后隐隐有市井车马之形焉。”陶城舖古时傍大清河(古济河,今黄河)水汽浩淼,所以才有此美景。《东阿县志》旧志十五载,左辉《张秋八咏》其二写的是“蜃市” </p><p class="ql-block"> 雉堞参差树影齐,洪荒锁钥一丸泥 。</p><p class="ql-block"> 丽谯鼓涩寒云外,蜃市阴连返照西。</p><p class="ql-block"> 双郭中分横铁板,长桓北斩走金堤。 </p><p class="ql-block"> 江南亦有多情客,胜迹荒凉信马蹄。 </p><p class="ql-block"> 据康熙《张秋志》卷一“方舆志.形胜”载:旧时镇有八景,曰戊己雄峙,漕湟要津,桃城蜃市,龙潭镜波,石桥控海,丽谯拱岱,阿井灵胶,月岩泉寺。《张秋八景》系时任兖州府张秋捕河通判的张六吉所作。其中一景为《桃城蜃市》: </p><p class="ql-block"> 高丘景物晓烟屯,望里光浮幻影频。</p><p class="ql-block"> 一自当年通玉帛,无端今日尚蹄轮。 即看天外城郭近,始信云中鸡犬真。</p><p class="ql-block"> 漫道蜃楼生海上,不因蓬岛也相亲。 </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陶城舖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一个大村,一个自然村分成东舖、中舖、西舖、后舖村,总人口2000多人。有魏、孙、卢等十几个姓氏。不同姓氏的先祖们,先后来到陶城舖,在这里劳作谋生,生活繁衍。不管姓什么,来到陶城舖,就是一家人。他们包容共存,互帮互助,共担风雨,分享快乐,含辛茹苦,艰苦奋斗,一起开垦了这片热土。他们以叔伯兄弟相称,相濡以沫,亲如一家,一起创造了陶城舖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魏氏祠堂”见证辉煌。在村东北角有个恢宏的院落,坐北朝南,威严庄重,这是魏氏后代于是2013年修建的“魏氏祠堂”。祠堂后面的魏氏墓地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含经、展奇二祖重创修的《魏氏家谱》序言里记载: 始祖从道在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与兄弟从礼.从义由山西洪洞逢诏迁山东青州益都县,明洪武25年又奉诏西迁东阿县新桥镇( 今东阿县鱼山乡旧城村),在此地兄弟三人分居。从道祖迁魏家村,生钦祖一人 ,钦祖生表 .莹. 玉三人。居里墓次都在魏家村。四世诏祖迁居陶城舖。最富有影响的是“一门三举人”。魏展奇三子皆为官,长子魏鑨,字伯器,号中齐,康熙五十七年戊子科武举人;次子魏钿;三子魏鈊,字淑美,与仲兄魏钿同登康熙丁酉科乡试,雍正九年截取,观政户部,乾隆八年选授江西安仁知县,洁己爱民,天性孝友,学术纯正。一门三子,文武双全,在当时影响极大。在现存的魏氏墓群里,有一最珍贵的保存完好的碑文,是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刘墉之父)为其姐夫魏钿题写的。碑文记载:魏姓八世祖魏钿,字仲华,号理齐。魏钿官至奉直大夫,曾做过兴国州的知州,在职期间扩修了兴国城墙,兴国州志也是他修的。现存的湖北《茅田王氏宗谱》里面有他的文章。后来他在云南云州任知州任期间政绩显赫,清正廉明。因忽染流行疾病,以身殉职,灵柩运回老家安葬。魏氏墓地规模比较大,现存清代碑碣十多通。其中有大夫墓,文林郎墓,处士墓,太学生墓,修职郎墓还有寿官墓,乡饮耆宾墓等,官职最高的正五品。在西舖村现存有一道历经二百六十多年的御赐圣旨。该圣旨总长2.30米,宽0.31米,两端为木轴。因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一端还有木轴。该圣旨质地为黄色绫子,正文为满汉两种文字,从右向左竖排书写,字迹十分清晰,端庄秀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卷。落款为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印章为红色方形。圣旨是赐封魏湳之父魏鑨为文林郎,赐封其母张氏,继母申氏为孺人。魏湳,陶城舖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魏湳为邯郸县试用知县。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经吏部尚书张廷玉奏请批准,予以实授。魏湳在邯郸县做知县时,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并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创办了邯山书院,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魏湳之父魏鑨端严淳厚,教子有方,经地方官上奏朝廷准予嘉奖,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颁发圣旨。魏湳告老还乡后将圣旨珍藏,并传于后人。这道圣旨在魏鑨去世后,刻在了一通高1.40米,宽1.75米,厚0.30米的石碑上,为大清乾隆十六年的圣旨碑。</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记载历史。在后舖村里,现有一修缮一新的“关帝庙”。相传,明万历年间,陶城舖连降暴雨,平地积水过膝,庄稼被淹,房屋倒塌,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只见从西边天空飞奔来一跨刀骑马的关羽,挥刀斩杀了作妖兴怪的一条黑龙,顿时云消雾散,天朗气清,百姓得救。村民为感恩关羽,捐款修了这座关帝庙。从此后,香火不断。现在庙里祭祀用的供案就是东阿县堂子社张士福所捐。张士福家境贫寒,不想甩下老母去赶考。张士福的孝心感动的关帝爷,托梦于他,让他放心赶考,家中老母直有人照顾。张士福放心赶考,如意考中,后来又添五个子氏。张士福为感谢恩人,特制作供案,并勒名致谢。这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为千年古村陶城舖添加了神秘的色彩。关帝庙一直保存完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引黄地面抬高,村里人捐资在原值按1比1比例复建,明万历年间的一通石碑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先人在陶城舖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不朽的历史,秉承先人吃苦耐劳,坦当做人的精神,陶城舖的后辈们谱写了新的辉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很多人投身革命,十几人流血牺牲,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为行业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陶城舖沿黄河大堤内侧是绵延十里的芦苇荡,每年都有不薄的收入。进入七十年代黄河大堤淤背加宽,特别是陶城舖引黄闸建设使用后,陶城舖上千亩芦苇被埋入地下,成了大堤和引黄干渠的一部分,陶城舖土地锐减,村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改革开放后,有数百人考上了大学,相当一部分人放下锄头,走上了经商之路,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的陶城舖街道整洁,道路硬化,绿树红墙,鸟语花香。东舖村还被评委“山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一个美丽、富裕的陶城舖为“千年古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陶城舖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