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乘坐207公交线路来到了红军207团旧址奥东村。</p> <p class="ql-block">澳东村红军207团旧址介绍</p><p class="ql-block"> 红军207团旧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由澳柄宫、澳柄桥和陈列馆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1999年由莆田市委、市政府兴建,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展示红军文物(如枪炮、军号、草鞋等)、历史图片及文献,系统呈现莆田革命斗争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军207团的诞生: </p><p class="ql-block"> 1930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黄琬主持军事工作,整编游击武装,在白沙东泉圆通寺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207团(隶属第8师),黄琬任团长,陈天章任政委,战士50余人。团部驻澳柄宫,成为闽中革命武装的重要力量。 </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建设: </p><p class="ql-block"> 以澳柄宫为中心,联合周边7个革命基点村,设立哨卡、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宣传,建立赤卫队配合红军行动。</p> <p class="ql-block"> 澳东村红军207团旧址不仅是莆田革命斗争的缩影,更是闽中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丰富的史料展陈及持续发展的红色文旅,生动诠释了“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圣地。</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澳柄宫:始建于北宋,清代重建,是奉祀澳柄桥建造者的宫庙,后成为莆田革命的核心据点。其建筑为单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分布前殿、天井、大殿,两侧为宫房,兼具历史与革命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澳柄宫在莆田革命史上被誉为“四个第一”:</p><p class="ql-block">1. 第一个乡农民协会:1926年成立,推动农民运动。</p><p class="ql-block">2. 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建立,强化党组织领导。</p><p class="ql-block">3. 第一期列宁小学:1928年创办,普及革命教育。</p><p class="ql-block">4. 第一支工农红军游击队:1928年组建,开启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澳柄桥: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建造的平梁石桥,桥面以条石横竖铺就,两侧设石栏杆,现存石狮、石望柱等构件。作为红军哨卡,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防御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2009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成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教育基地:获评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2001年)、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2023年)等称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旧址结合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古村落风貌,打造“红、绿、古”三色旅游品牌:</p><p class="ql-block">- 红色研学:开设主题党日活动基地、老干部红色基因传承课堂,吸引党员干部及学生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生态景观:村内修建沿溪栈道、观景亭,保留古驿道、文化长廊,形成田园风光与历史遗迹交融的景观带。</p><p class="ql-block">- 文旅融合:村民经营农家乐,提供地道美食,成为《情满木兰》等影视取景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桃树林</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红色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绿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游人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