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深山点灯人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 昵 称:孺 子 牛</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77622222</p><p class="ql-block"> 图 片: 网络 鸣谢</p><p class="ql-block"> 音 乐:《老 师》刘和刚演唱</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仍是一片亟待启蒙的文化荒原。在物质匮乏、民生艰难的岁月里,教育的星火尤为微弱。国家正大力推进扫盲运动,适龄儿童入学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很多家庭困于生计,难舍一个劳作的帮手;即便有孩子走进学堂,也常面临无师可教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藏在桐柏山深处。三四户人家,零星散落在山脚。每天上学,都要翻过好几道山岭。所谓学校,不过是一间石砌小屋。石板为桌,石块为凳。就是在这样闭塞的环境里,我们迎来了第一位老师——刘小花。她是村里唯一读过书的女性,以微薄的工分为酬,毅然走进大山,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知识的灯。</p><p class="ql-block">初登讲台的刘老师,眉间总带着些许腼腆,却掩不住眼底的慈祥。她常从衣兜掏出炒香的黄豆,奖励表现好的学生;若有谁磕伤碰疼,她总是第一个蹲下身,一边小心擦拭,一边柔声安慰。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珍宝。她用母爱般的温暖,为我们筑起一座知识的巢。</p> <p class="ql-block">然而刘老师有个明显的缺陷——说话结巴。</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教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她深吸一口气,脸颊通红,嘴唇轻颤,重复了好几遍"我……我……",才终于吐出下一个字。越急,越说不清。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屏息望着她艰难地完成教学,额角已沁出细密汗珠。</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结巴竟"传染"了整个班级。孩子们模仿着她的语气,连游戏时都说:"我…我们…去那边!"回家说话也变得磕绊。家长不明就里,常常责打。可一回到学校,大家又不由自主恢复原样。</p><p class="ql-block">终于,家长们联合向公社反映。教办干部来到石屋教室,听到一室磕巴的童声,只好无奈地撤销了这个教学点。刘老师离开那天,眼中写满愧疚。我们站在门口,望着她蹒跚远去的背影,心里泛起阵阵酸楚。</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数十年一晃而过。我参军、转业、退休,却在无数个深夜想起刘老师。终于在一个夏日,我重回故里。</p><p class="ql-block">山村早已变了模样,唯有那条上学的小路依旧蜿蜒。在村头,我遇见一个佝偻的身影——是刘老师。她满头白发,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我上前问候:"老师好,我是您的学生。"她缓缓抬头,浑浊的眼中掠过一丝疑惑,随即漾开那熟悉的笑容:"你……你……是谁呀?"几十年过去,她依然口吃,却依然慈祥。</p><p class="ql-block">当我报出名字,她嘴唇颤动,努力回忆着。忽然间惊喜漫上脸庞,她紧紧握住我的手。我们坐在洒满阳光的院里,听风拂过树叶。</p><p class="ql-block">她一遍遍说着"对不起",为当年让我们口吃的事愧疚不已。我握紧她布满皱纹的手:"老师,您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是您用善良教会我们温暖,用坚持教会我们勇气。这些比流利的语句更珍贵。"</p><p class="ql-block">她顿时湿了眼眶。在那个年代,她或许不是完美的教师,却是真正的点灯人——用全部热忱照亮我们求知的路。如今她已年迈,但那份牵挂从未褪色,这份师生情谊在岁月中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离别时,她站在门口挥手。夕阳为她镀上金边,身影瘦小却高大。她就像一盏微光,在那个艰苦年代,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永远亮在我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