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俱出,水韵千年,郦道元以"访渎搜渠"之志,成就了一部流淌着华夏血脉的地理史诗。<br> 昔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跋涉山川,遍访水道,著成《水经注》四十卷,其书"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详载千余水道,旁及郡县沿革、古迹存亡、风俗变迁。其中对章丘,特别是明水泉水的记载,颇为精彩,尤见其"访渎搜渠"之精神。今日我们循着郦氏的足迹,访泉觅迹,仿佛可见当年那位地理学家临水而立,执笔记录的身影。 郦道元 《水经注》书影 <font color="#ed2308"><b>访渎搜渠,山水在胸<br></b></font><br> 郦道元(466—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一带)人。《魏书》卷八十九有传,称其"好学博览,尤喜地理之学"。历官御史中尉、关右大使,“为政严猛,素有威名”。然其真正不朽者,在于通过实地考察名山大川,在古《水经》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br> 全书40卷,引用典籍达437种之多,记录碑刻302块,虽曰为《水经》作注,实则以其为纲,成为20倍于《水经》的创造性的巨著。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盛赞:"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br> 郦道元的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他曾随父前来山东,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章丘地处通往青州之大道(史载:"章丘,乃青齐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这里的山水形胜,特别是泉水早就给了郦道元深刻的印象。他在《水经注·济水》中自述:"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水之性。蹉跎至此,窃有慕于兹焉。"这种对山水的向往,驱使他走遍南北,访渎搜渠,“山水在胸”,记录下了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的水系状况。 <font color="#ed2308"><b>百泉俱涌,珠玑纷呈</b></font><br><br> 《水经注·卷八》载:"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迳阳丘县故城中。其水西北出城,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br> 这是历史上对百脉水最早的详细记载,记录了当时百脉泉群壮观的景象。元代于钦《齐乘》卷二进一步阐释:"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将百脉泉与趵突泉并列,可见其地位之重要。<br> 清道光《章丘县志·山水考》对百脉泉有着更为细致的描述:"百脉泉位于县(绣惠镇)城南25里,明水镇东,绣江源也。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如贯珠,历落可数,故名。"历代章丘县志都把"百脉寒泉珍珠滚"列为章丘八景之一。<br>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闲居集》中有一首《游百脉泉》,诗云:"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形象地描绘了百脉泉的清冽幽静。清道光年间章丘知县吴璋亦在《百脉泉记》中写道:"历下七十二泉,惟趵突为最;章丘诸泉,惟百脉为最。"<br> 明水素有"小泉城"之称,除百脉泉外,尚有墨泉、梅花泉、漱玉泉等诸多名泉。这些泉水汇聚成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清代《章丘县志》绘制的巨合水与武原水 <font color="#ed2308"><b>八水绕城,脉络相通</b></font><div><br>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自西向东详细记载了章丘注入济水的八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章丘"的地理格局。<br> <font color="#ff8a00"><b>巨合水</b></font>:"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合故城西。……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关于巨合水的源头,元朝于钦《齐乘》云:"巨合水出龙山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巨合水"条释,巨合水源出长城岭上的拔槊泉。<br> <font color="#ff8a00"><b>百脉水:</b></font>如前所述,此为章丘诸水中最著名者。《水经注》对百脉水(百脉泉、绣江河)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div><div><font color="#ff8a00"><b> 关卢水</b></font>:"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山东全省十府直隶州图说·济南府属十六州县图表》章丘、历城两县关卢水条载:"关卢水源出鸡山圈之双水泉,西北出山口,北流经陈家庄东、蒋家庄西,至刘官庄北左会马头山水,又北入历城县境。"<br> <font color="#ff8a00"><b>武原水:</b></font>"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清道光《章丘县志·山水考》武原水条记载:"谭城南泉水枯竭,地已成膏壤,其上源行潦之水有二支:一支自北曹范西峪北流,经马庄、上庄东,又北至南罗庄北;一支自葫芦套东北流,经大峪(有)、龙埠庄,又北经上庄西,至南罗庄北汇为一支北流..."<br> <font color="#ff8a00"><b>野泉水</b></font>:"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此泉现已湮没,但故道犹存。<br> <font color="#ff8a00"><b> 听水:</b></font>"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听水是连接泺水与巨合水的重要水道。<br> <b> <font color="#ff8a00">芹沟水</font></b>:"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芹沟水流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br> <font color="#ff8a00"><b>杨绪沟水</b></font>:"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章丘城东,又北迳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寰宇记》载:"杨绪水在章丘县东十里。"杨绪沟水即今天的獭河。《一统志》记载:"獭河在章丘县东北七里,即古杨渚沟也。"<br> 这八条河道,现大多存在,仍作引水沟渠。只是个别河流已干涸,地已成膏壤,但故道犹在,见证了千年来的水文变迁。</div> <font color="#ed2308"><b>水脉环抱,城郭相望</b></font><div><br>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还记载了章丘的诸多古城,这些古城大多依水而建,因水而兴。<br> <font color="#ff8a00"><b>土鼓县故城</b></font>(今明水古城东侧):两汉、魏时县属济南,晋废,宋复置,仍属济南。其具体位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在章丘县东南二十五里。据郦氏《水经注》记载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可推知该城应在今章丘明水古城东侧。据考此为春秋时管仲封邑。<br> <font color="#ff8a00"><b>巨合城</b></font>:又称巨里城,即现在的章丘龙山镇。郦氏在书中记载道,汉武帝曾将这里作为封城阳顷王子刘发的侯国,并指出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后汉书·耿弇传》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建武五年(公元30年),光武帝派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耿弇从北临清渡黄河,先取祝阿,然后进兵巨里,最终大败费邑。<br> <font color="#ff8a00"><b> 平陵城:</b></font>为汉代济南郡治所在,《水经注》载:"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考古发现证实,平陵城遗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城垣轮廓清晰可见。<br> <font color="#ff8a00"><b> 谭城与古谭国有关</b></font>,"谭,国也。齐桓公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谭国历史悠久,《诗经》中"大东"篇即谭国大夫所作。<br> <font color="#ff8a00"><b>阳丘县故城</b></font>,《水经注》记载百脉水流经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地形志》载"平陵县有章丘城"。《寰宇记》载隋改高唐县为章丘,因县东南章丘为名。<br> 这些古城遗址至今仍可寻访,它们依水而建的历史格局,反映了古人择水而居的智慧。</div> 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土鼓城 <font color="#ed2308"><b> 山泉相映,人文荟萃</b></font><div><br> 郦道元在记述八条河道的同时,还记载了河流发源和流经的四座山,分别是鸡山、留山、马耳山和女郎山。这些山岳不仅造就了章丘的地形地貌,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br> 鸡山在现章丘西南。《寰宇记》载:"鸡山在章丘县西十里。"《一统志》则记:"鸡山在章丘县西南四十里,巨合水源出鸡山,北流经历城县东。"晏谟《齐记》记载了此山来历的传说:"昔有神鸡,晨鸣于山上。有人候之,获石如鸡,洁白温润,因名鸡山。"<br> 女郎山在现章丘绣惠街道(旧章丘城)北0.5公里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在阳丘县故城"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称之女郎山,左右民祀焉"。<br> 这些山岳与泉水相互映衬,形成了章丘独特的山水景观,也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br></div>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绘制的土鼓城 <font color="#ed2308"><b> 泉韵润笔,词宗诞生</b></font><div><br> 章丘泉水不仅造就了自然景观,更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最为人称道的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诞生在这里。李清照故居(清照园)位于百脉泉北,是为纪念这位"一代词宗"而兴建。<br>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其父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曾任郓州教授、太学录等职,著有《洛阳名园记》。清照幼年随父在明水居住,这里的泉水风光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中。<br> 清照词中多处描绘泉乡丽景,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山色水光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很可能就是取自故乡章丘的泉水风光。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幅生动的画面,也很可能取材于章丘泉水汇成的明水湖和绣江河的美景。</div> <font color="#ed2308"><b>千年水脉,当代传承</b></font><br><br> 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章丘山水与历史古迹,反映了章丘山川之壮美,古迹之众多,历史之悠久。虽然有的河流已经改道、变迁或干涸,但章丘的名山依然长青,溪水泉湖依然明媚。<br> 历代都重视章丘泉水的保护。在百脉泉旁,我们能看到清同治十二年章丘县令全士锜所立《保泉告示碑》,碑文明确禁止在泉源附近开采煤矿,以保护泉脉。碑文曰:"百脉泉为章丘八景之一,关系文脉,不可不慎。近有奸民私开煤井,伤损地脉,致泉流减细...自此严禁,永不得在泉源三里内开凿煤井。"<br>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加大了保泉力度。通过封井保泉、引黄补源等措施,使章丘泉水一直保持了喷涌态势。2004年,成立了"保泉办",专门负责泉水的保护与管理工作。<br> 今日的百脉泉公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内不仅有百脉泉,还有墨泉、梅花泉、漱玉泉等名泉。泉水冬暖夏凉,常年恒温17℃左右,沏茶味正色浓,与当地所产明水香稻泉头米相煮,香及四邻,形成了独特的泉水饮食文化。 <font color="#ed2308"><b>水脉相承,文脉永续</b></font><br><br> 郦道元所记载的章丘山水与历史古迹,反映了章丘山川之壮美,古迹之众多,历史之悠久。不仅是对自然地理的描述,更是对一种文化生态的记录。一千多年过去了,百脉水依然在章丘大地上流淌,仿佛时光的见证者,诉说着古今变迁。<br> "百脉寒泉珍珠滚"的景象至今仍然可见,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的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br>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正是章丘泉水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当我们站在百脉泉边,看着沸腾而出的泉水,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郦道元进行一场关于山水情怀的对话,感受那份"访渎搜渠"、山水在胸的豪情与执着。<br> 泉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连结了古今,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保护好泉水,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好泉水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br> 正如明代章丘知县董复亨在《游百脉泉》中所写:"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共圆。利欲秖今清似水,先须此日鉴寒泉。"泉水清澈如镜,照见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人心之清浊。这或许就是郦道元当年"访渎搜渠"的深意所在。 <font color="#ed2308"><b>(文/图:翟伯成)</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