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承恩寺

蔡文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0号,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传说是太监温祥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恩寺为四进院落,宏大壮丽,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座庙宇呈南北向略长的“回”字形,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为明清寺庙所罕见,天王殿门前有明代石碑两座,一为皇帝敕谕碑,明正德八年(1513年)立,另一座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明正德十年(1515年)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内北墙东西两侧各绘有“放飞图”和“放生图”,画中主角都是皇帝、皇后以及六名陪伴的侍女,这些壁画均采用明代沥粉堆金工艺,画高2米宽约3米。另外绘有硕大威猛的四条龙的壁画,分别为黄龙、绿龙、青龙、白龙,其中白龙壁画保存较好,形态清晰,盘旋在云天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墙两铺壁画是“放生图”,刻画了佛教众人爱护生物的场景,人物全是一男七女,男为高官,女似为其眷属。西侧桥头男子放生鱼虾,东侧是放生禽鸟。在东配殿的外檐梁上两边各有九幅彩绘,画面以“二龙戏珠”为主要题材,使用略带夸张的表现手法,一边两幅都是二龙相对而舞,中间为一光焰四射的金珠。除龙外,图像中还有八幅分别是带翅膀驮乌龟的天马、下山的猛虎、蹲踞的狐狸、强壮的牦牛、回首的狼、啸叫的花斑豹、野游的鹿、似麒麟的怪兽,图像色彩艳丽,并且背景环境切合动物本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前方有三座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重修碑,另一座为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堂北面有一处6000平方米的平地,即不种树也不栽花,据说是操练场。寺中现有古树数十株,其中寺院北墙处有一棵人字柏,是北京城内外罕见之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恩寺有五绝,即下(上)马石、钟鼓楼、人字柏、壁画、碉楼。一是山门前完整的保存着一对巨大的下(上)马石,如今在京西已不多见;二是钟鼓楼,它不是独立的建筑,而是在天王殿左右转角处起阁,独树一帜;三是寺内有棵人字柏,至今枝繁叶盛,不可多见;四是当地有法海寺壁画、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之说;五是寺院四角有四座碉楼,这种格局极其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恩寺自明代以来,即有“三不之迷”,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所以又被称作北京最神秘寺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承恩寺引进燕京八绝,成立博物馆,于2021年7月正式开馆,首次对外开放。博物馆收藏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作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博物馆设置近十个展厅,展示了包括金漆镶嵌仿故宫穿云龙屏风、仿清宫花丝镶嵌腰刀、景泰蓝《万寿无疆》碗等在内的400余件传世精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宫廷造办处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先生为创办人和现任馆长。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是石景山区第一家正式经文物局和市民政局备案审批的非国有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设立的非国有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艺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刹承恩寺建成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开创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