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湖新居,感受客家文化

🌺 玉🍀 婷🌸

<p class="ql-block">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龙岗鹤湖新居参观。鹤湖新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为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于清乾隆年间兴建的家族宅第,主体建成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深圳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深圳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深圳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由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组成。其中围屋以祠堂为中心,角楼、望楼、厅堂、天井、廊房等建筑互联互通,有“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从广东兴宁墩上迁居深圳龙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罗瑞凤始建鹤湖新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历经罗家三代人,一共用了40多年的时间,鹤湖新居整体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湖罗氏所在的村子因罗氏瑞合商号而得名“罗瑞合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鹤湖罗氏后人纷纷在附近另建新房,从鹤湖新居中搬出。曾经居住着上千人的鹤湖新居,最后居住于此的罗氏后人是一位五保户阿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鹤湖新居被辟为深圳唯一的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龙岗区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展开修缮保护鹤湖新居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鹤湖新居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建成开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历时3年,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确定的鹤湖新居保护与修缮方案获得审批。于2010年初开工,2010年9月初通过初步验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5日,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在鹤湖新居正式揭牌。</p> <p class="ql-block">这些农具特别有意思,客家人真的勤劳能干啊!</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融合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客家围堡的典型代表,鹤湖新居建筑本身占地15000平方米,加上禾坪、月池等共25000平方米,系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鹤湖新居坐西南朝东北,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平面呈前窄后宽的回字形,内围呈方形,是一座“三堂、二横、二围、八碉楼、二望楼”的客家建筑,共有179套“斗廊式”单元房(含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共计300多间房,最多的时候能容纳一千余人。鹤湖新居外围呈梯形,前宽165.9米,后宽111.6米。围墙高约6米,厚约1米,由石块、三合土和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融合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客家围堡的典型代表,从鹤湖新居的建筑风格,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从中原——江西——粤东——珠三角地区的迁徙路线。鹤湖新居还是客家人开拓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客家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鹤湖新居被誉为“记载客家人发展史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是新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鹤湖新居中的海镜窗是深圳地区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镜窗,对深圳地方史、建筑史,尤其是对客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