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小记】烈侯好音,看相国如何劝谏

Y

<p class="ql-block">《史记·赵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战国初期,赵国的赵烈侯非常喜欢音乐,尤其宠爱两位来自郑国的歌手,有一天,他问相国公仲连说:“我有特别喜欢的人,可以让他们尊贵起来吗?”相国说:“可以让他们富,但不能让他们贵。”烈侯于是说,那赏赐他们每人万亩良田吧。</p><p class="ql-block">王对于自己喜欢的两个歌手头脑一热就赏赐这么多,相国心里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了个颠倒儿</span>的。因为他知道,将大量土地封赏给只会唱歌的艺人,于国无益,会破坏法度,引起朝臣和百姓的不满,而且“上好之下必效之”,这个风向标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但这时候直言劝谏一定会触怒烈侯,形成“<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针锋相对</span>”的局面。所以,他默然答应了。</p><p class="ql-block">公仲连虽然答应了,但并没有马上去执行。每次烈侯督问,他都说:“正在办,还没找到合适的田地。”就这样一再拖延,甚至称病不朝。与此同时,公仲连积极引荐了三位贤士到烈侯身边,从不同角度委婉地给王“上课”。过了一段时间,烈侯在三位贤士的导引下,对国家政事有了更深刻、长远、冷静地思考,境界提升了,自己主动派人去对公仲连说:“歌者之田且止”(给歌手赏田的事情,暂且停止吧)。他认识到,相比于国家的贤才和政事,个人的音乐爱好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到此,问题“<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迎刃而解</span>”。</p> <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在这件事情上相国公仲连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巧妙和智慧的,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庸的现实实践例子。“执两用中”,意思是把握住过激和不及这两个极端,而选择最恰当、最合理、最合时宜的“中道”来处理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试想,如果当时公仲连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恐怕烈侯那时候也听不进去,事情放一放,缓一缓,给自己赢得时间,给对方思考的空间,事缓则圆。历史上,直谏、强谏、死谏的例子也不少,如同大自然中两个强烈的空气流相遇,两锋面对撞,必定带来强烈的天气现象,如雷暴、冰雹、龙卷风、暴雨暴雪等灾害性天气。</span></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是教我们一味地“直”或者一味地“曲”,而是要学会 “审时度势”。</p><p class="ql-block">读史明智,愿我们生活中尽量少一些针锋相对,试着寻找迎刃而解的方法,自然会是游刃有余。</p>